周云志說,過去是發電量固定擔保,現在是浮動式擔保,根據每個月的風資源評估狀況,確定每個月的發電量,與業主真正實現利潤共享,風險共擔。
智慧運營2.0時代已至
預計到2020年,中國風電存量市場將占到93%,風電場存量資產的高效經營、增收節支成為決定風電投資收益實現的關鍵。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南方各省,風電利用小時數最大差距為36%。同樣是平均風速5米/秒,等效發電小時有的風電場能達到2100小時,有的風電場只能達到1800小時。這意味著即使剔除資源差異,建成后風電場發電效率仍有很大差別,經營能力參差不齊。
據了解,目前,風電運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棄風限電給“三北”地區的風電收益帶來巨大影響,對風電場成本控制和精益化運營提出更高要求;
快速準確解析電量損失構成,并對癥下藥,成為提升風電經營效益的重要突破口;
風電場分散運維模式下,技術能力、運維質量參差不齊,運維成本居高不下;
亟待更及時、合理地評價風電場和風機績效,提升風電場全周期運營水平。
周云志認為,挑戰之下,風電運營模式將發生顛覆性創新,風電智慧運營2.0時代正在到來。通過打造智慧運營2.0平臺將帶來風電投資收益的質變。
在風電場運營的1.0時代,風電場運維模式可以概括為人多、投入大、質量參差不齊。此外,信息化側重場級,信息化難以更大范圍共享。而在風電智慧運營2.0時代,集中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新特征。
周云志告訴記者,在風電智慧運營2.0時代,場群集中監控,區域服務共享,可以幫助風電顯著降低每千瓦運維成本。以智能故障診斷、大數據預警為核心的預防性維護,能確保風機的健康高效運轉。洞察損失電量因素,精準提升發電量可利用率,實現端對端的場群績效管理能夠提升發電量。基于場群的集中功率預測和能量管理,構建虛擬電廠,運籌智慧能源交易,可以增加售電量。
“比如,一個風電場有33臺風機,一臺風機一個月運轉了200個小時,另一臺風機運轉了100個小時,如果都按照半年的周期,進行定檢的話,顯然是不合理的。”周云志告訴記者,在智慧運營2.0時代,定檢定修將向預檢預修轉變,真正實現根據設備本身的狀態進行檢修。
“另一方面,分散式運維也將向集中式運維模式轉變,真正實現風場無人值守、少人值守。通過大數據實現風機運行狀態及備品備件預警。需要注意的是,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是數據量,誰掌握的數據多,誰做出的模型才能更準確。”周云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