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維市場仍以“三北”為主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除了風電開發商自有運維隊伍、整機制造商運維隊伍外,還有幾百家第三方獨立運維公司,風電后市場的火熱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副秘書長董萬里介紹,近十年來,中國風電大發展,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華北地區等區域累計裝機量較多。因此,目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運維的目標市場仍然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300千瓦機組到目前主流的2兆瓦機組,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發生了較大增長,從后市場運維的角度來看,當前運維涉及的機型主要是1.5兆瓦及以下的機組,占到了整個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董萬里說。
祁和生認為,隨著風電后市場不斷發展成熟,業內對全生命周期經濟效益的理解不斷提高,對質量和可靠性、安全性運行日益重視,整個運維行業將向更加專業化、精細化、高效和可靠的方向發展。通過后市場的服務降低成本,提高發電量,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使產業鏈各環節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對促進我國風電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此同時,風電后市場的爆發也相應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粗放經營和惡性競爭。“因此,有必要呼吁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為后市場運維降低成本,提高投資回報,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形成共識,杜絕惡性競爭,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專業性和可靠性。”祁和生說。
良莠不齊行業缺少監管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除去事故的處理,正常的運維報價是60萬-150萬元,報價差距懸殊,并且低價中標的情況很常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風電后市場之亂。
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理事長楊校生看來,目前風電后市場存在幾大方面問題。首先,企業一哄而上,良莠不齊,缺乏監管。第二,責任認定不清,誠信亟需建立,品牌尚未形成。第三,短期發電效益拼設備,粗放經營。第四,缺乏規范,缺乏標準,難以評價和判別運維效果。
“智能風電系統允許小毛病存在,設備可以輕傷不下火線,但是要有底線,不能把小毛病拖成大毛病,小傷變成大傷。”楊校生提醒說。
金風科技副總裁周云志表示,后市場運維關系到風電場這樣巨大的存量資產,如何發揮更大的效益。“目前,對后市場服務機構的評估做的很少,我們倡導今后在做運維服務的時候,對服務機構應該給予評價,并以此建立信用等級,如果信用等級過低,今后就不能從事后市場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