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場一般被認為會對生態環境尤其是動物活動產生負面影響。不過,荷蘭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卻表明:除了少數鳥類數量減少之外,一座北海海上風場對當地的生物群落幾乎沒有負面影響,甚至還增加了生物多樣性。該項研究結果表明,海上風電場更適合建于離大陸較遠、水深較深的海域,因此選址問題變得更為重要。
這項研究由荷蘭Wageningen大學研究中心(Wageningen UR)、Waardenburg 研究所(Bureau Waardenburg)和荷蘭皇家海洋研究院(NIOZ)共同承擔。美國殼牌風能公司和荷蘭能源巨頭Nuon公司成立的合資企業NoordzeeWind提供資助。
研究組研究了北海Egmond aan Zee(OWEZ)附近一座海上風電場對底棲生物、魚類、鳥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最近,他們的初步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網站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研究結果表明,兩年中,OWEZ這座海上風電場對底棲生物影響甚微。這些生物往往棲息在風機之間的沙地里,如貽貝、海葵、海蟹等,而風機的立柱和巖石堆成了它們集聚、繁衍的好地方,成為海底生物新的棲息地,吸引來許多新的生物種類,生物多樣性增加。
魚類的情況更為復雜,不過科學家也觀察到了一些細小的正面影響。例如,風電場似乎為鱈魚提供了庇護所。據當地人介紹,海豚也經常出現在風電場內。Wageningen UR教授Han Lindeboom表示,海上風電場在嘈雜的海岸附近為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提供了安靜的綠洲。
該項研究最顯著的進展是對鳥類的觀察。據觀察,雖然塘鵝等多種鳥類避開了風電場,但是也有一些鳥類,如海鷗等并不被風力渦輪機所干擾,而鸕鶿甚至出現得更多。通過實地觀察和模型計算,研究人員估算,真正同風機相撞的鳥類其實數量很少。
在建造海上風場時,人們往往認為在海床上打樁、旋轉的風機葉片和可能的水下噪音會對環境有破壞作用。但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現狀是,由于海上風電場減少了該地的航運、大規模商業捕魚等人類活動,也會對生態產生正面影響。
通過同其他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之后,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海上風電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取決于它的地點和附近海域的水深。例如,OWEZ海上風電場對生態有正面影響主要得益于此地距離海岸較遠,因此飛越當地的鳥群數量較少,而其他生物群落較為豐富。在荷蘭沿海地區,航運、捕魚等人類活動頻繁,相比之下,海上風電場反而相對地為生物群落提供了安靜的綠洲。在當今這個人類世時代,人類活動幾乎對全球各個角落都產生了影響,密集的捕魚、污染、提取油氣和海砂以及航運都已經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很大改變。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人員認為,海上風電場能提供更多樣的棲息地,甚至能幫助環境恢復。
經過兩年觀察,科學家得出結論:OWEZ風電場成為生物群落的一個新的棲息地,甚至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不過,旋轉的葉片對一些鳥類還是會產生明顯的擾亂作用,使它們數量減少。研究人員因此建議,海上風電場的選址應考慮生態因素,通過合適的選址,海上風電場對生態的負面影響可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