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4-11-20 來源:中國三峽能源 瀏覽數:554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技術儲備、產業鏈基礎和規模化發展等方面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技術儲備、產業鏈基礎和規模化發展等方面均實現了顯著突破。截至2024年三季度,我國已建成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3910萬千瓦,連續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有海上風電并網的沿海省份達到10個,其中江蘇和廣東裝機規模達到千萬千瓦級。總體來看,我國已經建立了海上風電完整的產業鏈,具備支撐年新增千萬千瓦級裝機的能力。
11月16日,在某大會上,來自相關部委、地方政府、中央企業、科研院校、行業協會、金融保險和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400余名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海上風電發展新圖景。
加強融通共贏 培育行業新生態
2023年9月,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啟動了“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旨在推動央企更好發揮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引領帶動作用,與各類所有制企業互利合作,共同探索產業鏈融通發展,共同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作為海上風電產業鏈牽頭建設單位,三峽集團扎實推進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化塑鏈,帶動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海上風電現代化產業鏈建設,形成了投產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開發海上風電業務的格局。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支持下,截至2023年底,三峽集團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達578萬千瓦。在2024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莊樹新指出,海上風電產業高速發展是加快推進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促進產業鏈融通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務實行動,也是實現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把握能源安全命脈的重要抓手,鼓勵共鏈企業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圍繞風機機組、海上輸電、海洋工程、運維等關鍵環節,聯合推進產業鏈上下游“補短板、鍛長板”,共同提高產業創新能力、供應鏈暢通能力。
▲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莊樹新發言
隨著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成熟,我國海上風電正迎來新的發展浪潮。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開展深遠海漂浮式海上應用的試點應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認為,這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機遇,也對打造現代化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線上發言
“產業鏈上下游各企業應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夯實產業的底座,激發創新的原動力,強化產業鏈多維協同,才能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舒印彪說。
聚焦科技創新 打造產業新優勢
今年6月,由三峽集團牽頭聯合產業鏈上多家企業、高校等單位共同完成的“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繼續推進深遠海海上風電基地開發蓄勢賦能。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昕偉表示,未來,三峽集團將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倡導組建創新聯合體,針對產業鏈發展關鍵薄弱環節和核心技術問題,以重大工程項目為依托,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不斷推動技術快速進步和迭代升級。
▲ 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昕偉發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也對“加速產學研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做了具體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商超表示,三峽集團作為海上風電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共鏈行動進一步開放創新資源和應用場景,必將有力帶動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有效增強海上風電產業鏈韌性和地方工業經濟發展活力。
▲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商超發言
“各企業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和人才鏈,讓產業鏈優勢單位實現強強聯合和產學研深度協作,鍛造海上風電技術新優勢,持續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鏈優化升級,從而實現能源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徐繼林表示。
▲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徐繼林發言
持續開放共享 共謀發展新格局
我國大陸擁有約1.8萬公里的海岸線,海域面積廣闊,海上風電資源儲備豐富。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黨委書記熊夢認為,“十五五”期間加速推動我國海上風電產業從近海向深遠海邁進將成為必然選擇。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雖然取得長足的發展,產業規模長期處于全球首位,但在大容量風機、遠距離輸電、深遠海施工運維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及批量制造方面還有不足。這就需要國資央企充分發揮產業引領作用,與產業鏈各方攜手同心,攻堅克難,全面推動產業發展打開新局面。
▲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黨委書記熊夢發言
三峽集團積極拓展海外產業投資渠道,搭建國際技術交流橋梁,不斷推動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全面深化。在與產業鏈相關單位共同維護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參與全球市場開拓,構建世界級供應鏈產業集群。廣西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東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在西部大開發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獨特地位,海上風電資源好、開發潛力大,是建設更具韌性和安全性的海上風電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的戰略支撐。在2024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產業園區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吳浩嶺談及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的建設情況,表示合作區內北海片區將重點發展海工裝備和海上風電等產業,打造千億級海工裝備產業集群。
▲ 廣西壯族自治區產業園區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吳浩嶺發言
北海市有669公里海岸線,不僅擁有豐富的海風資源,還有著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的區位優勢。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副市長龍起云稱,綠色能源產業是最具成長性的新興產業,也是巨大的藍海市場。北海市正在大力推動海上風電、硅基新材料及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產業領域的各項合作,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集群。
▲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副市長龍起云發言
促進融合發展 探索協同新模式
近年來,三峽集團在福建福清、廣東陽江等地推動建設了一批海上風電產業園,同時依托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創新布局了一批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等融合示范項目,推動海上風電與生態環保、海洋經濟高效融合。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總經理易躍春指出,海上風電與多類型海洋經濟產業融合已成為重要發展方向,要加強業態融合,提升海域綜合利用,并表示要“加快形成海上風電創新型全產業鏈,強化大容量風電機組、專業勘測設計施工等優勢產業,補齊國產化關鍵零部件技術短板。推動各地根據發展戰略和屬地優勢,合理布局產業,避免分散化同質化重復建設”。
▲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總經理易躍春發言
“如果說煤炭成就英國、油氣成就美國,那么風光將成就中國。”天津理工大學校長練繼建說,“隨著碳中和戰略的實施,以風、光為主的零碳能源開發必將得到跨越式發展。利用水、風、光資源發電從化石能源時代的‘配角’已然變成了清潔能源時代的‘主角’。”
▲ 天津理工大學校長練繼建發言
練繼建從海洋風光能源開發技術的前沿進展描繪了未來海洋能源開發的多樣性場景,“未來,深遠海一定是風、光、波浪能聯合開發,加上旅游業、養殖業以及海水淡化等,形成一個融合發展的模式。”他說,“海洋能源將是世界科技競爭的焦點,海洋能源產業一定會走上一條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的道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157gl.cn/news/show.php?itemid=77240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