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園區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的前沿陣地。在匯聚“風光氫儲碳海農”創新力量的產業高地,園區以科技為引擎,吸引了眾多“國家隊”創新項目的入駐,搭建起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全鏈條生態。
今天,讓我們走進園區企業——鹽城遠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看它如何破解風電行業的“退役難題”,讓退役風機葉片從環境負擔變身“綠色寶藏”。

面對全球風機“退役潮”的到來,園區以前瞻性視野提前謀劃,加速布局相關企業與項目,通過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加速退役風機葉片性能梯次增值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發這一項目快速落地——成立運營鹽城遠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核心團隊與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共建,以撥投結合的方式創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以退役葉片的性能梯次利用開發與研究相關裝備,推動退役風電葉片100%再利用,實現“回收利用”。

風電項目多位于偏遠地區、運輸距離遠,且葉片尺寸較大、切割與運輸成本較高,進一步增加了回收難度和成本。所以,如何做到風電葉片的再回收再利用,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遠實能源科技緊跟全球風電發展趨勢,在解決如何切割風電葉片、如何加工再利用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創新產品的應用場景,讓綠電更“綠”,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

遠實能源科技董事長陳小海表示,作為一個研發型公司,目前課題組資金全部用在公司三個主產品的研發上。第一個產品是退役風電葉片的野外拆解集成裝備,它使得施工方在風電廠現場實現三至六小時快速拆解葉片。第二個設備是退役葉片精加工生產線,可實現拆解葉片加工成需要的板材,最后生產成品。第三個產品就是做模壓成品,按照一定的比列混合退役葉片粉碎物與木材刨花,通過模壓生產各類托盤。這就是遠實能源科技實現退役風電葉片的可循環、再利用的三個重要“法寶”。

在公司負責人的介紹下,一幅關于綠色循環的圖景從設想變為現實:退役后的巨大風電葉片依次經歷切割、粉碎等預處理環節,而后進入加工流程,最終生產為生活中的各類物品。這一閉環式處理模式,通過對退役設備的全鏈條回收再利用,讓綠電產業不僅在發電環節實現清潔生產,更在設備生命周期末端構建起低碳循環體系,真正將綠色低碳技術貫穿于能源生產與資源利用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