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24-05-06 來源:澎湃新聞 瀏覽數:341
作為風電技術研發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周紹君也直言將繼續精益求精,帶領團隊攻關,他說:“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非常榮幸成為綠色能源踐行者的一份子,我將繼續努力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為未來留下更多資源。”
在城市的邊緣,一臺臺高大的“白色巨人”矗立在廣袤的地平線上,它們于青山綠水之間漫卷長風,迎著風的旋律舞動著“翅膀”。如今,中國的風電葉片不僅在遼闊的中國大地轉動,還在異國他鄉的草原、大海邊轉動。為了實現這樣的夢想,中國幾代風電人為之而奮斗。上海致遠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發主管、機械工程師周紹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自2010年加入風電行業以來,周紹君帶領公司團隊參與主導了多個風電新產品的研發及量產,主要負責機械結構和葉片的設計。他研發的三十多項技術獲得了國內外專利,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技術創新 打破國外長期壟斷
2021年,由周紹君帶領的團隊和西北工業大學聯合開發的首套國產NPU-WA翼型族R21分布式風電葉片下線,這標志著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葉片在松江誕生。記者在上海致遠的車間內見到了這套風電葉片,它的體型巨大,形狀酷似鯨魚。“這套風電葉片長20米,重1.3噸,經充分的風洞試驗驗證,多項關鍵性能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翼型,尤其是風力系統效率理論上能提高1%-2%,這樣效率的提升在風力發電行業還是很出色的。”周紹君介紹。
這些年我國的風力發電事業發展迅猛,尤其是在風力發電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風力機專用翼型仍長期被國外巨頭所壟斷。“翼型是空氣動力學氣動設計的核心單元,飛機和風電葉片截面形狀就是氣動翼型,這個形狀對整機的最終性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周紹君告訴記者,此項目將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國產翼型應用到實際產品中,進行產業化應用和驗證,推動了整個風電行業的翼型國產化進程。
周紹君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通過不斷研究,他主導研發的單驅同步變槳的新技術也在公司多個產品線得到應用和量產,該技術在業內領先并于2011年即獲得國際PCT專利。“該技術解決了中小風電機組變槳機構安裝空間不足、多葉片同步控制精度不高的技術難題。同時可以提升機組變槳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降低制造維護成本。”周紹君說。
迎難而上 專注于每一個細節
針對俄羅斯北極等嚴寒地區水泥澆灌難度大和葉片結冰,道路常年被積雪覆蓋,大型工程機械無法進場,設計了預制現場組裝的基礎和黑色防結冰涂裝葉片;針對海島吊裝設備無法進場,設計了自吊裝塔架……為了啃下一塊塊“難啃的骨頭”,不論環境多么惡劣,周紹君都會迎難而上。靠著這股狠勁,他帶領團隊形成了一套成熟應對海島、嚴寒、結冰、高鹽霧等環境的定制方案,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所有參與開發的產品,我都親臨一線體驗每一個零件裝配過程,收集需求,然后改進,減少工人的操作難度,降低操作要求。”周紹君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在公司第一臺100kw樣機試運行期間變槳系統出現故障時,作為對設備最為了解的設計者,周紹君為了盡快找到故障原因,恢復測試,他臨時設計了工裝吊籃,系上安全帶,爬到了輪轂最前端,在離地37米的高度圓滿完成了設備的檢查和修復工作。“說害怕肯定是有的,但我也想通過這種帶頭示范作用,讓所有技術人員、操作工人克服恐懼心理,適應這種作業環境。”周紹君說。
作為風電技術研發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周紹君也直言將繼續精益求精,帶領團隊攻關,他說:“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非常榮幸成為綠色能源踐行者的一份子,我將繼續努力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為未來留下更多資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157gl.cn/news/show.php?itemid=73918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