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大河文明,因為河流沿岸適合于種植農作物。所以依托于農耕文明,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當然還有中華文明。
為了避開大陸對歐洲的阻隔,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人類開啟了海洋文明時代,以沿海大的港口為經濟樞紐的現代工業文明。自此之后,全世界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都靠海。比如美國紐約,美國洛杉磯,中國的粵港澳、長三角。
愛迪生發明電燈,美國通用電氣、西屋公司帶我們進入電力文明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建立起了,西部水電+火電為核心主體,特高壓輸電,東部沿海用電的西電東送體系。東部用電多,西南、西北、東北發電多。

(摘抄自中金公司)
電力有空間價值,所以在新能源時代需要解決用電側與發電側不匹配的問題。
電力有時間價值,新能源發電小時數不足,特高壓輸送水電、火電經濟性可以,但是輸送新能源會導致特高壓利用小時數不足,經濟性差。
利益角度:西電東送只有西部獲益;沿途各省都受損(因為要給特高壓讓出輸電走廊);東南各省向西部支付電費,不如把電源留在當地。所以,東部沿海各省有充分的動機去發展當地能源。
但是,東南省份的地價很貴,建設大面積光伏電站+陸上風電不靠譜。所以向海洋要資源是必然選擇。


東南省份的必然選擇是建立起本地火電+西電東送+分布式光伏+海上風電。這里面只有海風能成規模且是新能源。所以,發展新能源是東南沿海碳中和的必然選擇,除非你真的可以把工業移到西北。
另外,沿海各省新能源消納的問題不大:

目前的現狀是:
海上風電的IRR普遍在6-8%,江蘇由于水深很淺,打樁容易,IRR說不定能到8%,所以業主做海風是賺錢的。

地方政府支持:1、把電源側留在自己省份中GDP較低的地方,幫助他們發展。比如廣東扶持陽江、江蘇扶持鹽城。2、資源換產業,風機、塔筒、海纜等當地建廠,解決當地稅收就業問題。比如陽江2022年GDP1500億。三峽青州567投資超過400億。產業鏈公司當地投資拉動就業和稅收就更多。
發展海風,沒有輸家,地方政府、業主、產業鏈都是贏家,在這種利益的趨勢下,大概率2024年-2025年會迎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