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浮式平臺發展機遇良好 企業數量不斷增多
海上風電#目前海上風電主要以固定式基礎為主,由于當水深超過 50~60m 以后,隨著地質勘測成本、水下結構成本、施工成本的提高,固定式風機基礎便不再具有經濟性,海上風電浮式平臺便應運而生。海上風電浮式平臺可最大程度地利用海上風能潛力,不僅開拓了可開發的海域范圍,而且開發周期更短、對環境更友好,是未來深遠海上風電發展的主要趨勢。
海上風電浮式平臺有Spar式(Spar-buoy,單一支柱豎立結構)、半潛式(Semi-submersible)、張力腿式(Tension Leg Platform)、駁船式、TLP式和Hybrid混合式等,從已經建成的項目和正在建設的項目所采用的技術來看,半潛式(Semi-submersible)應用最多。相比于固定式平臺,浮式平臺需要考慮系泊纜與平臺、平臺與風機系統的耦合作用,動力響應更加復雜。
浮式風機基礎的概念設計最早于1972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提出,1990-1999年,主要處于縮尺模型的水池試驗階段;2000-2008年,小功率樣機開始進行測試;2008年,位于荷蘭的BLUE-H公司安裝了全球第一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基于TLP(張力腿)平臺的原型樣機(額定功率僅80kw);2008年,丹麥的FloatingPowerPlant公司安裝了全球第一臺多功能互補半潛式平臺(3臺11KW風機+波浪能發電設備)。根據新思界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海上風電浮式平臺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截止目前,全球已經建成的海上風電浮式平臺有10個,但是公布建設的項目有將近50個。除了丹麥、挪威之外,英國、韓國、日本、美國、葡萄牙都已經建成海上風電浮式平臺。我國目前有三個正在實施的示范項目,分別是龍源的福建南日島項目、三峽陽江示范項目和中船集團海裝風電的湛江示范項目,都是采用半潛式海上風電浮式平臺。
海上風電相比較于陸上風電,具有生態環境友好、風能利用效率高的優點,在陸上風電開發飽和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海上風電的開發力度將會越來越大。海上風電浮式平臺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對投資者也形成了非常強的吸引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這一行業。目前,中國海上風電浮式平臺相關企業有中科深海產業(深圳)有限公司、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中船重工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等。
新思界產業分析師表示,海上風電浮式平臺行業面臨著較高的技術進入壁壘、資金進入壁壘和資質進入壁壘,且距離產業化發展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企業在投資時不能盲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