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風電企業陸續發布2019年業績報告以及今年一季度報,上游零部件制造企業表現尤為亮眼,凈利潤集體大漲。
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響,當前正值全球風電產業鏈受到考驗之際,急劇變化的海外市場將對我國風電制造企業形成一定挑戰。在此背景下,國內風電企業的業績還能否持續亮眼?
“搶裝”拉升零部件企業業績
記者查閱近期各大零部件企業發布的2019年年報以及一季度報了解到,風機鑄件、塔筒、電纜等上游制造領域主要企業業績向好趨勢明顯,零部件制造企業營業收入以及凈利潤普遍出現提升。
風機鑄件龍頭企業日月股份今年一季度報顯示,該公司在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歸母凈利和扣非歸母凈利分別為8.33億元、1.30億元和1.25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分別達到23.61%、57.15%和59.37%,凈利上漲明顯。
塔筒企業天順風能今年第一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33億元,同比上漲幅度達52.85%,報告期內營收額達8.5億元。同時,該公司在其一季度報告中預測稱,今年1-6月期間,風塔、模具及葉片等設備銷量預計持續向好,凈利潤預計持續為正,同比上漲幅度可達50%。
2019年凈利潤大漲的風電塔架企業泰勝風能則于近日公告稱,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有所下滑,同比下滑幅度為28.23%。該公司在一季度報告中解釋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項目的生產及發運有所延后,但公司整體毛利率比上年同期有一定增加,毛利金額相應增加,對當期凈利潤起到了積極作用。
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秘書長李丹指出,目前風電行業仍處于項目建設的窗口期,“搶裝”為風電領域帶來了短期利好,在政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風電零部件企業業績增長趨勢以及競爭業態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海外市場停滯殃及部分企業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仍未完全消散,在國內逐步復產復工的同時,海外風電產業鏈卻飽受考驗。此前,葉片芯材巴沙木供應緊張的問題已引發了行業普遍關注。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整機在海外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但鑄件、塔筒、電纜等上游制造領域可能會受到海外市場較大波及,部分制造企業今年業績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光威復材作為全球風電碳梁領域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于近日在第一季度報中披露,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公司銷售收入出現下降。報告指出,受疫情影響及防控政策要求,部分客戶存在推遲復工或推遲發貨的情形,導致第一季度公司風電碳梁業務、復合材料制品業務銷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風電碳梁業務同比下降1.95%。
雙一科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海外需求的降低已對公司整體收入造成一定的影響。據了解,作為風電機艙罩等配套零部件主要供應商,雙一科技2019年年報顯示,該公司營業收入中約有34%來自于海外業務。
一位不具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海外風電開發項目部分遭遇停產,制造端企業也相應削減了產能,對于海外業務占比相對較大的國內企業來說,海外需求的降低是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考慮到海外疫情現狀,今年第二、三季度部分企業業績仍可能出現滑坡。
積極應對后“搶裝”時代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盡管海外市場環境暫時不容樂觀,但有國內市場兜底,預計今明兩年風電企業業績不會出現太大波動,而真正的挑戰在“搶裝”行情結束后。
“第一季度國內能源消費量出現小幅下滑,從目前情況來看,今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可能會不及業內預期,但從整體上看,國內風電市場發展需求沒有變化,我國風電產業仍處于持續發展的過程,整個行業不會出現過大的波動。”李丹表示,“對于上游制造業企業來說,今年整體利潤難以預測,全球供應鏈的緊張對產能造成制約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產品價格的上浮。”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棄風限電現象不斷改善,在海上風電發力、大基地項目重啟以及“搶裝”等多重因素帶動下,國內風電需求仍保持積極增長態勢,今明兩年風電新增裝機預計在30吉瓦以上,風電企業更需提前謀劃“搶裝”結束后的市場。
同時,李丹提醒稱,海外疫情引發的需求降低雖然對國內風電制造企業造成的影響仍然可控,但目前各國的“封鎖”現狀可能會影響到部分產品的運力,現存的物流瓶頸可能導致國內部分企業收貨出現延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家補貼退坡疊加疫情影響,為風電制造企業帶來了挑戰,但也為風電核心產業鏈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提供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