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16-06-3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數:884
殼牌集團正在重返新能源市場,布局新能源投資。殼牌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事業部總裁魏思樂(Maarten Wetselaar)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目前新能源投資占殼牌的資產規模比重比較低,還不到1%,未來將重點投資三個領域:新燃料、天然氣和新能源發電、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服務能源終端用戶的解決方案。在殼牌每年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中,新能源業務占到1/5。
導讀
殼牌集團正在重返新能源市場,布局新能源投資。殼牌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事業部總裁魏思樂(Maarten Wetselaar)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目前新能源投資占殼牌的資產規模比重比較低,還不到1%,未來將重點投資三個領域:新燃料、天然氣和新能源發電、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服務能源終端用戶的解決方案。在殼牌每年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中,新能源業務占到1/5。
巨頭再次歸來,殼牌集團正在重返新能源市場。
今年5月底,殼牌集團在既有的天然氣一體化事業部中增加了新能源業務,新建了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事業部,布局新能源投資。
6月28日,殼牌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事業部總裁魏思樂(Maarten Wetselaar)在北京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首次全面闡述其新能源投資戰略。
魏思樂表示,和15年前首次涉足新能源投資時的環境相比,現在處于好時機,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決定。
殼牌認為,全球能源轉型正值其時,希望參與這次轉型,通過生產更多天然氣以減少煤電,同時繼續投資于未來能源,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并繼續支持政府主導的碳定價體系。
魏思樂解釋,目前新能源投資占殼牌的資產規模比重比較低,還不到1%,未來將重點投資三個領域:新燃料、天然氣和新能源發電、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服務能源終端用戶的解決方案。
“在殼牌每年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中,新能源業務占到1/5。”魏思樂透露,可以預期的是,新能源投資將成為其未來的重要增長點。
記者獲悉,在殼牌的上游、下游、項目與技術、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四個事業部中,天然氣一體化和新能源是業務增長最快、效益最突出的部門。
“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殼牌重新認識到了新能源的未來前景。”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這家重量級選手的回歸,將為全球新能源市場帶來新的變量。
新能源累計投資17億美元
這并非殼牌首次涉足新能源業務。
早在2001年,殼牌便在全球布局了一些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電等項目,但由于這些項目投資規模大、成本高,而消費者尚未準備好為清潔能源支付更高的費用,隨后逐步退出。
對此,魏思樂解釋,“的確如此,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投資新能源的時機不成熟,我們布局太早了。社會對低碳能源投資認知不夠,消費者也沒做好為此買單的準備。”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殼牌在新能源領域累計的總資本投入為17億美元。其中,在生物質燃料方面的投資包括位于巴西用甘蔗制乙醇的合資企業Raízen公司,通過新技術的商用化,用可持續的非食品原料來制造有競爭力的低碳生物燃料。
在氫能領域,殼牌在德國參與了一家合資企業,計劃投資大約390個氫氣零售站點,其中230個站點將使用殼牌品牌。到2015年底,殼牌在德國已有3家加氫站在運行。
殼牌還在英國和美國等其他國家探索氫能相關的機會。氫作為一種交通運輸燃料,可以與殼牌現有的下游零售設施、供應配送體系以及天然氣業務相結合。
在風能方面,殼牌于2001年進入了美國的陸上風能市場,并在8個風能項目中參股,其供電裝機量共計450MW。殼牌在容量為108MW的荷蘭NoordZee海上風能項目中占股50%。
在太陽能方面,殼牌積極探索利用太陽能技術實現低碳運營,成為Glasspoint公司的非控股投資者,該公司成功示范了將其太陽能蒸汽供熱技術用于熱采(通過加熱提高原油采收率),目前在阿曼建設容量約為1GW的項目。
“現在大家都相信能源體系正在轉型,全社會正在認真對待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再次回到新能源業務組合,是一個良好的時機。”魏思樂分析。
“傳統的油氣企業布局新能源投資并非孤例,一方面是為了多元化布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來對沖油價下跌帶來的業績下滑。”金風科技戰略經理陳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例如,作為全球四大石油化工之一的道達爾集團(Total SA),在新能源領域布局頗多。
2011年,道達爾收購美國Amyris公司18.5%的股份,并與Amyris在巴西圣保羅合作建設Brotas生物工廠,布局生物燃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同年,以14億美元收購SunPower公司66%股份,該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太陽能板制造企業和光伏電站投資企業之一。2016年5月,道達爾以9.5億歐元收購法國電池制造公司SaftGroupe,該公司主營鎳電池和鋰電池的設計和制造業務,主要用于交通、民用和軍事等工業領域的電子產品。
對比之下,殼牌的新能源投資步伐略顯滯后。
“我們現在進入并不晚。從全球來看,風能、太陽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占比仍然較低,占全球一次能源供應總量的2.2%,預計這一比重未來會提高到50%,這意味著市場剛剛打開,我們還有很多機會。”魏思樂分析。
魏思樂認為,殼牌現在進入新能源為時不晚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過去的15年里,早進入的新能源企業從營收來看情況并不理想,所以殼牌十多年前淡化甚至退出新能源業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布局三大重點領域
殼牌已經明確了未來新能源的投資策略。
魏思樂表示將考慮在三大重點領域開展業務:新燃料,包含生物質燃料、氫能與儲能業務;在發電領域,采取一體化方案,將天然氣發電與可再生能源發電結合起來;終端能源用戶解決方案,在能源系統去中心化的背景下,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為終端能源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其中,在第一個重點領域,魏思樂認為,生物質燃料依然是重點。
“生物質燃料可以顯著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屬于低碳能源,還是實質意義上的負碳能源。因此它非常契合我們的低碳發展戰略。”
魏思樂透露,殼牌目前正在研發利用生物質廢料生產燃油的二代生物質燃料技術,在巴西已設有這樣的生產基地,技術可行但經濟成本偏高,隨著技術進步,將來會實現大規模商業生產。
對于氫能,殼牌也很看好。不過,魏思樂坦言,“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業界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到底是走純電動路線還是燃料電池路線,現在并不清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同時,在第二個領域,魏思樂非常看好太陽能發電的前景。
“現在太陽能發電成本在迅速下降,例如在迪拜這樣一些日照條件非常好的地區,甚至可以低于石油天然氣發電的成本。”魏思樂預計,在未來5-10年,在世界主要經濟地區,太陽能發電成本會與傳統能源發電成本持平。
對此,殼牌集團CEO 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曾公開表示:“我堅定地認為,太陽能將在未來數年內成為全球能源系統的主心骨,尤其是發電行業。”
不過,太陽能發電也面臨著挑戰。
“作為一種典型的間歇性能源,在四季分明的區域,不但需要在夜晚儲能,還需要在冬季進行大規模儲能,而目前儲能成本很高,所以我們計劃開發太陽能發電與天然氣發電一體化的業務。”魏思樂介紹。
魏思樂透露,“由于新的事業部剛剛成立,未來三大重點領域以怎樣的方式和速度發展——是以并購增長還是以自建為主的有機增長,現在還不清楚。我們非常看好未來中國的新能源投資機會。”
他表示,如果未來在中國的新能源業務不具有一定規模的話,很難想象殼牌集團全球范圍內的新能源業務會實現與油氣業務相當的規模。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157gl.cn/news/show.php?itemid=43487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