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記者25日獲悉,新電改方案已基本落定,方案核心內容是確立電網企業新的盈利模式,不再以上網和銷售電價差作為收入來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同時,放開配電側和售電側的增量部分,允許民間資本進入。
據悉,因涉及復雜的成本核算,僅核定電價就需要一個過程,而核定完后原本要推“交易獨立”,但目前的草案只提到“交易平臺相對獨立”。盡管如此,新電改仍較以往推進了一大步。
今年以來,發改委已多次召開新電改方案征求意見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此前在國家發改委召開的“2014年迎峰度冬煤電油氣等能源保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說,中國要加快電力需求側和售電側改革。在保障民用、工業等基本用電之外,發改委將不再管理發電和用電計劃。發電企業要直面市場,電廠項目投資要風險自擔。
對于新落定的方案中,“放開配電側和售電側的增量部分,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值得市場關注。
方正證券一位分析師認為,售電放開后,有三類公司有可能加入這個領域的競爭。第一類是從電網剝離出來的供電局,對人員和資產改制后成為單獨的售電公司。第二類是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火電企業,直購電試點時,發電公司就已經具備了售電功能。第三類是做電力工程或設備的公司,甚至另一些離電力行業更遠的第三方資本,包括PE也有可能參與。
業內人士表示,電改旨在破除國家電網公司一家獨大的局面。如售電放開意味未來賣電不是電網公司一家了,而是多家。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指出,新電改方案如果實行,意味著中國電力工業的市場競爭性環節全面放開。“未來發電企業,甚至是電商企業都有可能成立售電公司,賣電給用戶,給予用戶選擇的權利。”
實際上,中國早在2002年就實行廠網分開,切分國家電力公司的發電資產,成立了大唐、華能、國電、中電投、華電等5家發電集團,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些地方發電公司和少量的外資和民營電廠。不過,當時雖然在發電側早已引入競爭,但國家對電力領域仍實行高度管制。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次改革只解決了發電側的多賣家問題,既定的重要改革任務輸配分開卻沒有實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受阻,電價改革滯后,各利益方激烈博弈,電改陷入進退兩難的僵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當前電力改革的關鍵在于形成多買家多賣家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