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電企業普遍利潤下滑、棄風量增加、消納問題遲遲難以化解等問題的重壓之下,中國風電產業政策或將重新洗牌再設計。為了解決風電發展,國家能源局近日宣布,已選取了內蒙古西部地區(以下簡稱“蒙西”)作為試點,將重新設計中國的風電政策。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計劃,未來蒙西地區作為一個改革試點,將建立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國家能源局會在政策上為蒙西地區風電大規模并網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為推動風電上網將探索建立對火電企業的調峰補償機制。如果示范取得進一步的成果,國務院、能源局將根據試點結果,重新設計中國的風電政策。
中國風電在尷尬中前行
事實上,在環境保護、資源供應等多重壓力下,清潔可再生能源成為全球各國不約而同的選擇,而風電是其中技術最為成熟、開發規模最大的能源。經過幾年的成本增長后,2011年,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5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然而此時的中國風電發展卻進入瓶頸期,國家能源局的“重新設計”也等于從官方層面承認了在我國風電發展中,政策設計和引導上存在問題。
不久前,電監會發布《重點區域風電消納監管報告》指出,受電網規劃協調、建設不同等因素影響,2011年風電發展主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棄風電量達123億千瓦時,棄風率約16%,對應電費損失約66億元。
一方面,來自滬深兩市的統計顯示,去年我國主要風電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19.4%,從風電零部件及配件生產到風電整機制造再到風電場運營,整個風電產業鏈上六成企業出現利潤滑坡;另一方面,產能是否過剩一直是行業爭論的焦點,此前有機構預測,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過剩率估計在50%以上。
風電產能過剩是偽命題
“所謂產能過剩,是我們產得多、用的不夠,并不是說沒市場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記者,德國、丹麥、美國等國家的風電占總電量的比例達到18%或20%,而中國風電量占比只有不到2%,從數據來看,中國風電市場非常大。
林伯強表示,近幾年在風電產業發展出現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沒有正確的產業引導。“風力發電的形成需要研發、設備、利用三個步驟。研發方面由于周期長、成本高沒有地方政府和企業愿意做;風電利用也因輸配成本高、并網率低等問題,企業少有問津;而設備方面由于門檻低、成效快,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政策號召下,企業蜂擁而至,最終國內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出現了銷量下降,產能過剩的局面。”
短期難擺脫“內外交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