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內火熱的風電行業出現逆轉。3月25日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了《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下稱《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同月29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了《風電標準體系框架(討論稿)》,預示著風電這個原本火熱的行業門檻在提高。
同樣,走在國際市場的中國風機也是一面狂飆突進般地攻城略地,一面大幅度的調低價格。有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08年,中國風電機組價格一路上揚,一度達到6200元/千瓦;但是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迅速走低,幾乎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下降;到2009年底,國產風電機組市場價格已下降到5000元/千瓦以下。相對于海外風機制造商的價格,國內價格明顯偏低。從2009年的數據看,維斯塔斯、歌美颯和蘇司蘭的風電機組平均價格比金風科技(002202,股吧)高87.6%~163.9%。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國外風電裝機成本價格在11800元/千瓦左右,而目前我國風電的裝機成本在4000元/千瓦左右。
這些來自政策和市場的信息讓人擔憂中國的風電企業是否在舉步維艱的發展中會被淘汰掉一批。然而,來自國家老工業基地的重慶,其風電裝備產業集群的迅速發展消除了人們這一擔憂。
重慶風電“走出去”與“引進來”
目前,重慶市在風電裝備配套領域已形成從風電機組到齒輪箱、電纜、葉片等產業鏈配套產品的完整供應體系。為此,重慶市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建設中國重要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目標。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零部件配套供應齊全的重慶,早在2008年就開始培育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并提出打造百億級產業鏈的目標。
2007年,中船重工在重慶成立海裝風電公司,拉開了重慶市發展風電裝備配套產業的序幕。之后海裝風電公司的“狂飆突進”,正是重慶風電裝備產業集群迅速發展的縮影。為加快搶占海上市場,海裝風電公司近年來已斥資50億元,新建海上風機總裝基地和齒輪箱、葉片生產基地,建造海上風機安裝船,準備進軍非洲、美洲風電市場。
如今,除了海裝風電外,重慶齒輪箱公司、鴿牌電線電纜公司、重慶通用工業公司等相關風電裝備企業提供的齒輪箱、電纜、葉片等配套產品,同樣在國內風電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今年5月,重慶通用工業公司成功收購了大安市一家風電設備公司,并在錫林浩特市完成80畝征地,準備在兩地各建一座風發葉片產業化生產基地,這也是繼海裝風電的風電機組成功賣到內蒙古市場后,“重慶造”風電裝備項目再次成功開拓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