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風能大省,風力資源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然而風電產能卻大量閑置,類似風電等新能源企業,在快速上馬的同時,還要面臨與利益和政策的磨合。
在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境內的李漢粱風電廠,記者感到這里非常遼闊,風也特別大,風能資源優勢特別明顯。
在呼和浩特市僅武川縣風電場全部建成后,裝機總容量可達30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75億度。發展風電產業為內蒙古經濟帶來極大的好處,特別是在節能減排方面尤為突出。李漢粱風電場廠長白治深談起這一點也是津津樂道:“他每年節省煤1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300噸,粉塵是800噸,可以減少二氧化氮排放48萬噸,可以說對節能減排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就在中國十幾個省都在為電荒忙得團團轉的時候,裝機總量和外送電量都位于全國之首的內蒙古,每年卻有大量風電窩在區內。以李漢梁風電場為例,去年近一半的風電產能沒有釋放。白治深說:“我們一年最多能發五億,去年我們才發了2億。”
電力外送為何如此之難?有人認為限制風電上網的主要原因是,風電時有時無、時強時弱,對電網形成沖擊。然而白治深告訴記者,電網的負荷量才是關鍵。而另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國風電因為受政策傾斜,對于資金具有極高的吸引力。受益于此,中國的風電市場曾展現出難以復制的繁榮。不過呼和浩特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紹強認為作為新能源的風電企業,當前談盈利還為之尚早:“在發電這塊還屬于剛剛起步,在盈利上因為電價還定不了,現在還只是屬于示范實驗階段,剛建成。”
因為風電市場的規模化發展與地方審批權的收緊,以往風電企業通過銀行授信或者項目融資便能獲得的貸款,將來可能要更為嚴格。眾多因素伴隨新能源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迅速擴張,然而這種擴張也正面臨著來自利益方與政策磨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