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行業中的價格戰現象在近一兩年中日益激烈,有相關數據顯示,在2008年尚為6500元/千瓦的風電設備平均價格到去年底已經低于4000元/千瓦。與此同時,近一段時間以來風電行業內整合行動的展開與即將出臺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無疑都將放緩我國陸上風電的發展速度。因此,與陸上風電資源同樣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海上風電開始受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廣泛關注。
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在可再生能源的“十二五”規劃中,風電產業發展目標為2015年全國風電規劃裝機9000萬千瓦(海上風電500萬千瓦), 2020年全國風電規劃裝機1.5億千瓦(海上風電3000萬千瓦)。
海上風電的優勢與發展前景
我國海上風電資源的極為豐富,根據國家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最新測算,中國陸海上風電的潛在開發量在2億千瓦左右。
相較陸上風電而言,海上風電具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較少,風速更為穩定,空間廣闊,允許風機機組更為大型化等優勢。在我國陸上風電行業中,一向存在西部地區產能過剩,而剩余電力難以順利向東部地區傳輸而被浪費的問題。
中國海上風電資源多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地區,靠近人口稠密、對用電需求量巨大的大中型城市,發展海上風電場將有效實現這部分電力的短距離消費,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風電行業西多東緊的現象。據悉,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最穩定的江蘇省,已經計劃到2020年建成1000萬千瓦的風電場,其中海上風電場將超過700萬千瓦。
大型風電企業紛紛發展海上風能
海上風能利用與開發所需要的技術支持遠比陸上風電場要高,這是對海上風能利用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對海上風電機組生產企業的單機容量、年產量、技術水平都做了嚴格規定,提高了風電企業發展海上項目的準入標準,也在無形中為海上風電的安全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記者在采訪華銳風電相關人員時得知,華銳在2010年8月簽約的上海臨港風電產業基地將于近期正式開工,該基地將在建設完成后成為具備3MW、5MW以上級海上、潮間帶風電機組及具備風電產品試驗、開發、技術培訓能力的綜合一體化基地。
此外,作為國內風電行業另一大領軍企業的金風科技,也在今年早期表示將在江蘇地區大量投資海上風機組的制造研發基地,大力發展公司的海上風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