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陸地上經濟可開發的風資源越來越少,全球風電場建設已出現從陸地向近海發展的趨勢,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比陸地風電場高20%-40%。據統計,在過去的2009年,全球海上風電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689MW,同比增長100%,遠高于30.1%的陸上風電增長速度。
在此背景下,由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與歐洲的英國、丹麥等海上風電發展迅速的國家的地理和自然條件比較相似,經濟發達,電網容量大,但常規能源匱乏,一次能源主要依賴外省輸入或進口,中國也制定了海上風電未來發展的基本思路。未來將主要依托“三北”、東部沿海和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區,按照“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大規模開發方式進行風電廠的規劃和建設,海上風電開發必然會形成新一輪熱潮。
事實也是如此。近年來,國家能源局加快了中國沿海地區大型風電基地的建設,推出了江蘇沿海地區千萬千瓦級海上和潮間帶風電基地建設的規劃,并開始了多個海上風電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今年6月,中國首次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啟動,吸引了眾多風電巨頭參與投標。
熱潮涌動,海上風電開發前景也意味著相關設備制造的巨大市場需求。目前,3MW-5MW機組是海上風電機組的主流,而其提供者主要是Vestas公司、Siemens公司,GE公司,REpower公司以及中國的華銳風電,這些公司每年全部產能僅有數百兆瓦,其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因此,對于中國的風電開發來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機具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有數據顯示,到2020 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500-2000萬kW。按2010 年后平均每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50萬kW 計算,與進口風電機組相比,采用國產化風電機組可降低投資30%左右,每年可節省約45億元人民幣,國內僅風電場建設節約的直接投資就超過500億元。
面對海上風電設備投資領域的巨大商機,業內專家卻適時提醒,海上風電不同于陸上風電,要警惕陸上風電的“海洋化”現象。
這種提醒來自于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可再生能源規劃化發展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周鳳起。他對此解釋說,與陸地風電相比,由于海上及潮間帶風電機組安裝在海里或潮間帶,其所處的環境條件與陸地截然不同,海上風電技術遠比陸地風電復雜,其風資源特性研究,海況條件研究(如海流、波浪、潮汐、海床條件、沖刷等因素的綜合評估)、微觀選址、海上機組研發、防鹽霧腐蝕、基礎設計與施工、電網接入、機組控制、潮間帶機組的運輸與安裝等技術均與陸地風電有巨大差別。
因此,在進行海上風電開發時,不能簡單移植陸上風電設備開發的技術工藝。“首先一點,我國目前還沒有系統詳盡的海上風力資源評估報告,而這種報告需要至少兩年以上的風能資源觀測數據作為支撐,但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部門能夠提供這種數據。”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