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大洋彼岸的專利之爭,是否會成為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前車之鑒?
自2007年三菱重工宣布其2.4兆瓦風力發電機在美國已收到411臺訂貨之后,美國市場的主導者通用電氣就向其發起了多次專利侵權訴訟。盡管仍未塵埃落定,但是業內人士均表示,隨著風電設備貿易量的加大,專利風險必將日益加大。
“專利風險是商業銀行在對新興行業客戶給予信貸支持時關注的重要風險之一。”招商銀行[14.09 -0.70%]相關人士表示,“故商業銀行在遴選企業客戶時,會著重研究分析其技術自主創新性和研發投入,并將其作為制定融資服務方案時的重要參考條件之一。”
出口沖動
中投顧問的統計數字表明,近兩年中國的風機出口裝機容量呈微弱上升之勢,從 2008年16.8兆瓦到2009年28.75兆瓦。盡管實際出口量仍然有限,但是各大設備商的出口熱情已經日漸升溫。
2009年,華銳風電向印度出口10套各1.5兆瓦的風電機組,并且計劃未來加大出口5兆瓦大容量的風電機組;金風科技[19.00 -3.21%]除了產品銷售,已經在主要的出口市場進行業務布點,不僅設立了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子公司,更在德國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
匯豐可再生能源、資源和能源項目總監Robert Todd就認為,中國制造商已經成立了國際銷售團隊,正在積極競標海外合同。他們的實質進步只是個時間問題。
不能過分倚重國內市場而紛紛尋求海外機會已經成為國內企業的共識,同時,對于一些大企業來講,海外擴張也是企業發展壯大、國際化的必然選擇。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監姚雨就表示,金風科技對海外市場的關注最關鍵的原因并非是產能問題,而在于要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必須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多方阻力
但是,海外市場卻是荊棘密布,專利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以美國市場為例,專利布局早已嚴陣以待。2002年至今,美國頒布的風力發電機專利達800余件。丹麥的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司、德國的阿洛伊斯沃本、日本的三菱重工和美國的通用電氣都掌握著多件風力發電機專利。兩大專利巨頭的專利之爭讓這個市場更加劍拔弩張。
目前來看,國內企業的出口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短期內不會遇到專利問題,但是隨著出口的日益增多,國外企業懸置的專利大棒是否會隨時落下?
“現在大多數公司都是依靠技術引進和聯合開發進行設備生產,這樣的產品在國內銷售問題不大,但是出口的話,很有可能遭遇專利方面的問題。”一位風電設備商表示,“國內的風機制造業起步較晚,研發技術很薄弱,目前我們的核心技術不是缺乏,而是根本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