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東海大橋風電項目的招標和建設一直是業內矚目的焦點。與陸上風電項目相比,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大,設備可靠性要求高,施工條件復雜,技術難度大。正因為如此,東海大橋風電項目的進展并不迅速。
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位于上海市臨港新城至洋山深水港的東海大橋兩側1000m以外沿線,全部位于上海市境內。風電場共安裝風機50臺,總裝機規模10萬千瓦,預計項目總投資21.22億元,回報周期在10~20年之間;建成后,預計年上網電量25851萬千瓦時,出口電力納入上海市電網。
在去年11月21日的開標儀式上,共有大唐聯合體(大唐、中廣核、中電投、上海綠能)、三峽聯合體(三峽、中海油、申能)和華電集團三家主體投標。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東海大橋風電場投標的三方共八家投資業主中,既有大唐電力、三峽總公司、華電等傳統電力大腕,能源巨頭中海油也參與其中。
寡頭之盟
目前,基本上每千瓦發電能力的造價大約在1萬元左右,而海上風力發電場的成本更高,由于其支撐結構要求更加堅固,所發電能需要鋪設海底電纜輸送,加之建設和維護工作需要使用專業船只和設備,所以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一般是陸上風電的2~3倍。
讓記者很感興趣的是,東海大橋項目21.22億元的投資,對大唐電力、三峽總公司、華電集團都不是一個大數目,為什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抱團參賽”的方式?
10月27日,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上海申能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同意分別以34%、33%、33%的出資比例組建聯合體(公司),三峽總公司作為牽頭方,并以此作為代表三方的主體參與投標東海大橋項目,同時就各自優勢委派管理和技術人員充實到聯合體進行具體工作。
被國家賦予“建設三峽、開發長江”使命的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2005年底總資產超過1500億元,是以大型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集團。據了解,三峽總公司已決心由單一的水電利用轉向以風電為主的清潔能源開發,已將其新能源戰略要地部署在能源緊缺的長三角。“華東作為‘西電東送’的重要受電地區,將是三峽總公司發展新型清潔能源的重要區域”,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表示。
2006年2月,三峽總公司在江蘇響水的2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剛剛得到國家發改委發文同意,3月又被獨家獲準在衢山島以西及七姊八妹列島海域分期開發海上風電場,項目首期建設規模20萬千瓦,全部建成后總裝機容量超百萬千瓦——短短數月,三峽總公司2006年的兩個大型新能源戰略項目已落戶長三角。三峽總公司風電規劃是到2020年裝機達400萬千瓦。目前,三峽總公司已組建了長江新能源開發公司,著手新能源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