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價上網的要求下,風電企業降價壓力凸顯,這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近日舉辦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風電業內人士表示,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把度電成本降下來從而實現平價上網。
“目前平價上網的成本壓力都是短期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克服,但行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其實在于消納。不解決消納,風電輸不出去,這對行業影響非常大。”有不愿具名的風電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解決消納問題,需要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特別是深度調節電網調度,推進電網調度變革。
風電有效消納是關鍵
目前風電企業度電成本處于下降通道,但距平價上網還有一定距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員時璟麗表示,從目前情況看,2015年到2018年,四類資源區陸上風電的標桿電價降低了0.04~0.11元,平價目標度電成本下降僅完成了30%左右。
但風電行業對度電成本下降信心滿滿。上述風電行業人士表示,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將度電成本降下來,最終實現平價上網。但目前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消納。如果沒有對風電的有效消納,度電成本降得再低,行業也無法向好發展。
從近兩年的棄風率來看,我國棄風限電情況正在改善。2017年全國棄風率為12%,較2016年下降了約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全國棄風電量18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53億千瓦時,全國平均棄風率8.7%。
這與棄風非常嚴重的“三北”地區在2017年新增風電裝機量受到限制有關。國家能源局2017年將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甘肅、新疆(含兵團)等省(區)列為風電開發建設紅色預警區域,明確不得核準建設新的風電項目。
由于上述的部分地區棄風情況得以改善,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對內蒙古、黑龍江、寧夏解除了紅色預警。
上述風電行業人士表示,現在風電行業也出現要回歸“三北”的說法。“這是因為‘三北’地區上了幾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從而又打開了消納空間,并且‘三北’地區風資源好,成本也低,所以就又想回歸‘三北’。”該人士說。
“但如果‘三北’不具備輸送條件,哪怕度電成本只要1分錢,企業也不會去。”上述風電行業人士強調說,消納才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說到消納,電網是關鍵路徑。上述人士表示,早些年因為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通過其他方面的優化,電網能夠消納。但目前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越來越大,發電小時數還在繼續增加,電網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傳統解決方案,最多兩三年就持續不下去了。
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
早在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就發布的《關于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的指導意見》指出,當前,我國電力系統調節靈活性欠缺、電網調度運行方式較為僵化等現實造成了系統難以完全適應新形勢要求。
風電開發商與電網接觸密切,對此也頗有感觸。有不愿具名的風電開發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些地方的電網接入越來越困難,背后有減緩棄風限電的考慮。
此外,有風電整機企業高管對記者表示,除了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本身所具有的波動性、間歇性特征外,其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也給電網帶來了巨大調峰調頻壓力。特別是被視為行業新增長點的分散式風電的發展,所面臨的電網接入難度更大。
分散式風電項目,是指位于用電負荷中心附近,不以大規模遠距離輸送電力為目的,所產生的電力就近接入電網,并在當地消納的風電項目。
該高管表示,電網既往的運行管理機制,就是針對集中式大電源的。在多點分散電源的支持方面還存在問題。“但分散式項目的區別在于,一個風機就等于是一個電廠,若每個風機都接入電網的調度中,這對電網來說是不可想象的。這里豎一個風機,那里豎一個風機,電網如何調度?”他說,電網需要變革。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也表示,現在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根本轉變,成本和技術已不再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下一步,行業要積極呼吁打破傳統電力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障礙,繼續推動電力系統的變革。
對于變革方式,上述整機商企業高管認為,應該優化電網接入流程,推進電網向能源互聯網演進。其中虛擬電廠是很好的方式之一。
記者注意到,目前電網方面也十分關注虛擬電廠的發展。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召開虛擬電廠工作組會議,組織研討了兩項虛擬電廠標準編制工作。這兩項標準來自國家電網公司向IEC提交的虛擬電廠《架構與功能要求》和《用例》兩項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