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中國低風速開發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市場
2017-03-15
來源:中國能源報
瀏覽數:730
風電已成為我國繼煤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下一步,如何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如何優化龐大風電存量?——“雙優”問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風電領域相關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
風電已成為我國繼煤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下一步,如何優化風電開發布局?如何優化龐大風電存量?——“雙優”問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風電領域相關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熱點之一。
優化存量,加強就近和就地利用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連續五年領跑全球,累計新增9800萬千瓦。2016年,新增風電裝機193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49億千瓦。令人尷尬的是,風電裝機容量已占我國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但發電量卻僅占全部發電量的4%。
多位代表委員認為,未來幾年,風電年均新增裝機預計將保持1500-2000萬千瓦左右,相比“十二五”期間的年均23%增長率會有較大下調。風電行業應在保持適當新增規模的基礎上,優化龐大的存量,使這些已經并網的風電裝機最大程度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投董事長王炳華看來,對于風電等清潔能源,要改變“重建設、輕利用”的現狀。他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風電不僅要把風機立起來,更要保證”電能送得出,終端能用得上”。
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傳衛認為,風電作為典型的新能源,不應成為奢侈品,不僅要讓大眾用得上,還得用得起。如今,風電裝機已經擁有龐大存量,在這種狀況下,行業不僅要重視千瓦還要重視千瓦時。如何管好已經建成的項目,不斷提高行業技術水平,確保風電的有效利用格外重要。
對于如何優化,幾位代表委員們開出的“藥方”有一個共識:要特別注重風電就近和就地利用。
“在制造端環節,風電行業同樣也有優化的問題。風電整機制造具有集成的特點,要將‘中國制造2025’和科技創新真正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風電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同時,在風電運行管理以及后期維護等環節也都有優化提升的空間。”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風電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趙萍表示。
優化布局,轉向低風速和海上
“十二五”時期,“三北”地區是我國風電新增裝機的主力。經歷高速增長后,這些地區消納無力、送出受限的現象逐漸顯現出來,開發商隨即轉戰中東部和南方等接近電網負荷的地區。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資源條件迥異,但大多屬于低風速區域。
按照《風電“十三五”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中東部和南方地區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加上海上風電的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將占到全國新增并網容量的57%,遠高于“十二五”時期的26%。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開發隨之成為新增裝機的主戰場。
張傳衛認為,“十三五”時期,中東部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風電和海上風電是發展重點。不過,在他看來,開發低風速風電是階段性的重點工作。“有朝一日,‘三北’地區的消納問題解決了,仍有必要再次開發‘三北’地區風電。而在低風速區域積累的風電技術可為將來重新開發‘三北’地區風資源奠定雄厚的技術基礎。”
實際上,早在“十二五”初,相關主管部門就規劃了低風速發展藍圖,希望提高其在未來整體風電開發布局中的比重。但整個“十二五”時期,低風速的實際開發規模都與規劃目標有較大差距。
轉折出現在最近兩年。隨著大葉片、高塔筒等一系列風電技術裝備的成熟,風機捕捉風能的效率大幅提升,5米/秒左右的“劣質”風資源現已具備了開發經濟性,低風速規?;_發由此變得可行。
據了解,低風速開發在國際上目前尚無先例可循。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低風速開發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市場。
“打個比方,富礦不能開采,只好去開采貧礦,貧礦中的資源怎么分布、該如何開采、投入多大都需要好好研究和驗證。基于貧礦的特性,如果在風資源分析過程中稍有偏差,就可能給項目帶來不確定性,增加風險系數。因此,低風速風電開發更要強調科學合理,同時做好風險防范。”有代表委員與記者私下交流時表示。
- 閱讀上文 >> 風火核電等發電技術國產化引發代表委員關注
- 閱讀下文 >> 2017年中國風電變流器行業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