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十三五”能源規劃研究,通過構建西部、東部兩個同步電網,到2020年,新能源跨區輸送規模將可超過1.5億千瓦,從而實現更大范圍水火互濟、風光互補、大規模輸送和優化配置,棄風、棄光可以控制在5%的合理范圍內,將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消納難題,保障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孟憲淦稱,根據政府的意見,從2016年到2020年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到2020年風力發電的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的裝機目標是100G瓦,生物質能發電要達到30G瓦。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的時期,可在再生能源發電也將走向市場化運行。
“現在國家能源局已經提出來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風力發電實現平價上網,不再給予補貼。”孟憲淦表示,一旦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就會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它的發展就會有更大的規模和更大的速度。
市場化運行,風電產業展望強勁
對可再生能源產業進行補貼,從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色彩。在全球氣候變暖、化石能源緊張的大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而與之相矛盾的是,這始終是一個開發程度不夠、盈利能力不強的朝陽產業,因而各種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才會應運而生,其最初目的是吸引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這一行業,鼓勵企業發展相關技術。
而從長遠來看,輸血是為了造血,目的是讓可再生能源產業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逐步能夠維持自身的發展,進而做大做強。待企業發展到那種程度,再考慮逐步減少甚至取消補貼。
孟憲淦的預測正一步一步得到證實。在2015年11月27日的全球風力發電投資高峰會上,代表風電產業不同領域的7位專家認為,風電產業長期展望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