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002小時,同比增加16小時。業內人士預計,從目前狀況來看,今年全年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有望突破2000小時。
今年盈利狀況或好于去年
“與往年同期相比,1002小時的利用小時數不算差,而且這是在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同比減少151小時的狀況下實現的。不過,下半年也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進入新的取暖季后,熱電聯產機組大面積運行,會不會擠壓風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還不好說。”中投顧問的一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據業內人士介紹,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是指反映發電設備生產能力利用程度及其水平的指標。利用小時數越高,說明設備的使用越充分,每度電中攤銷的固定資產投資越低,也就是在電價相同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回收得越快。而作為電力行業監管部門同樣關心這一指標,是因為通過該指標可以考察電力系統調度機構是否做到了公平調度。
一直以來,風電設備利用小時數被認為與風電開發企業的盈虧狀況密切相關。2013年,全國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2080小時,達到2005年以來最高水平。2014年,受來風情況不好等多種因素影響,全國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回落到1905小時。
河北一位風電場相關人士告訴記者,2000小時對風電場來說是個分水嶺。如果今年全年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超過2000小時,基本上可以穩妥保證風電場實現盈利。“當然,由于各個風電場投資、運維管理等方面的差異,盈虧點也略有差異,有的風電場1900小時的設備利用小時數,即可實現盈利。”該人士稱。
不過,記者從多家風電場得到的答復是,均預測今年的盈利狀況會好于去年,但對明年的盈利狀況則表示擔憂。
利潤數據好才是真的好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10107萬千瓦,提前完成風電“十二五”規劃目標。全球風能理事會預測,2015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將達到50吉瓦,中國風電裝機將繼續領跑世界。
風電場的經營效益狀況與項目投資、發電量、電價以及運維管理等因素密不可分。目前,在風電市場發展成熟、競爭充分的狀況下,項目投資和管理費用差別不大。因此,發電量、電價、CDM補貼等成為影響風電場效益的關鍵因素。
有風電場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來看,對風電場利潤具有決定性的兩個因素是:一是棄風情況、一是電價高低。
“自今年初陸上風電標桿電價下調2分錢后,風電標桿電價還將進一步下調的傳言就未斷過。風電屬于政策敏感性產業,一旦電價政策有變,對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以及風電企業的盈利狀況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此外,在整體電力需求趨緩的狀況下,一些地區仍然優先保證火電的利用小時數。因此,我們希望有關政策進一步向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傾斜,保證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優先調度和優先并網。”一位風電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