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現代化的最理想道路就是實施自主開放的超越戰略。
我們是在一個沉疴嚴重的傳統機制上建立當代中國的能源生存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模仿、滯后和引進成為發展的主要策略,這個機制使我們失去了在能源方面的開創力。維持一個巨大的出口能力,本可以成為中國建立創新能源結構的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中國的需求大,發展的機會就應該大,機會大就應該使我們能夠實施大規模的技術創新,但是能源發展卻往往成為我們的負擔。
機會成為負擔這是改革中最大的浪費,為此,我們需要研究跨產業的中國能源大戰略。
1 2009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框架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國家能源局公開的資料來看,中國能源戰略制定的基點就是要“善于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這個基點注重了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平衡作用,卻忽視了以能源產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改革的先鋒作用,忽視了以中國能源產業為基礎實施大規模技術革命以應對危機的創新轉型,這是目前中國能源改革基點的不足,也說明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應對危機轉型完整的能源戰略。風電行,核電行,中國能源轉型的戰略必須先行。
根據上述資料,目前中國確定的能源轉型的戰略框架可概括如下:
其一就是積極拉動內需,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包括加強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帶動效應明顯的核電項目、風電項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關系全局和戰略安全的煤、電、油、氣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石油、天然鈾等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電網、城市電網和城市油氣配套管網,下達中央安排的能源領域財政資金等六個方面。具體開工的有投資1200億元的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廣東陽江三個核電站10臺百萬千瓦級機組,投資930億元的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干支線全長5300公里,新建一條1335公里的寧東至山東的±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等等。
筆者認為,這基本上是一個工程拓展計劃,也是任何一屆政府都必須制定的常規能源投資規劃,這種安排沒有解決中國發電、輸電、供電、用電的戰略轉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