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消費革命,促進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重大舉措,其替代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外部效益巨大。
隨著全球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和全球能源危機的加劇,“霧霾”不僅僅是國人日日談論的重要話題,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環境科學的研究結果,可以得到的初步判定,煤炭及其他化石能源各種方式的使用是“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201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研究表明,在無財政支持的背景下,單個風電項目發電價格為每千瓦時0.05美元,而化石燃料發電廠的電力價格介于0.045至0.14美元之間。在亞洲,風電平均價格約為每千瓦時0.06美元,非洲為每千瓦時0.09美元,北美為每千瓦時0.07美元。如果考慮到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化石燃料的發電價格將達到每千瓦時0.07-0.19美元。由此可見,可再生能源具備充分的競爭力。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鋼提出建議,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實現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變革這一重大目標,應該通過科學論證重估可再生能源價值合理確定風電價格。
有研究表明,我國消耗煤炭導致的環境損害成本至少在204.8元/噸,遠高于現行的排污收費水平。而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考慮全生命周期的影響,對環境的損害不到傳統能源的0.05%。
武鋼在提案中指出:“建議由政府牽頭協調行業協會及各種社會研究資源,重估可再生能源的價值與合理價格,并將結果向社會公布;建議國家在環境政策的基礎研究上加大投入,合理評估并量化能源開發利用對社會環境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可再生能源效益的科學評估;擴大可再生能源的社會影響力,增強社會認知”。
此前,有關主管部門已經提出逐步降低風電上網電價達到與火電持平的目標,并于2014年年底第一次公布了陸上風電電價下調方案,一度引起行業波動。而上網電價的確定和評估標準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如果按2013年全口徑煤電發電量計算,僅脫硫、脫硝、除塵三項公開補貼資金即達到1131億元。如果將煤電的外部成本計算在內,早已達到了“風火同價”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