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以其最接近商業化、并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正從補充能源向戰略替代能源的方向發展。”在日前舉行的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全國人大環資委前主任委員毛如柏表示。
他說,《可再生能源法》政策頒布實施三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段。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風電的迅猛發展。但在風電廠規模迅速增長、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很多問題暴露出來。對此,他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要加強風能資源的精細評估和風電場規劃選址工作。目前我國的風能資源評估和風電場微觀選址技術還很難算出。未來20年內風電的上網電量,還不能滿足風電規劃的需求。與此同時,有些風電場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用一些不完整或過期數據做決策、上項目、選機型,結果導致風電項目實際銷售數量往往和預期有較大的差距,加大了風電產業的投資風險。
第二,應提高風電機組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國內的風能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大型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總體設計技術和重要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還沒有掌握,二次創新還局限于材料的選用和局部工藝的改進。關鍵的零部件如液壓件、電控系統等還需大量進口。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技術,已成為制約國內風電產業發展的瓶頸。
第三,要做好風電大規模發展之下的電網建設和管理。目前國內的電網建設和管理與風電發展不相適應,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前期工作和電網同步建設工作還沒有規范化。因此在規劃風電場建設時,要對風電場接入電網后的電能品質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必須要將風電和其他常規電源一樣納入電源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第四,提高風電機組的可利用率和風電場的實際發電量。近年來風電整機產能急速擴張,產品質量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毛如柏透露,2005年年底全國126萬千瓦的風電裝機中,至少有2.5萬千瓦因機組質量問題一度電都沒發出來,還有相當數量的機組因質量問題遠未能達到預期發電量。目前國內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已有50多家,很多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在引進技術之后往往未經消化吸收,未經嚴格考核就急于批量生產,匆忙投入規模化生產運行。出現問題就不斷進行維修,甚至反復更換零件,長時間不能正常運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增加了風電投資的經濟風險。
第五,要完善檢測認證、研發和人才等風電技術服務體系。目前國內尚未建立風電技術服務體系、國家級的風電技術研發平臺,缺乏持續深入的基礎研究,研發人員特別是系統掌握風電理論并具有風電工程設計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極其缺乏,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研發體系。而且,國內風電走上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離不開這些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