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立山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
中丹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經過五年的執行期,今天將要告一段落。通過五年的合作,我們既學習到了很多丹麥先進的清潔能源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也學習到了很多丹麥在促進綠色增長方面的有效政策手段和具體做法。通過合作,我們也意識到了我國與丹麥在發展水平和發展思維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
丹麥是全球風電在全部發電量中占比最大的國家,2013年的風電發電量占到了總發電量的33%。丹麥生物質能在全部能源中的比重達到了18%。目前,丹麥已是典型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具有典型的未來電力系統的特征。過去是有限的幾座大型電站,現在已變成了幾百座分布式電站,除風電外,大部分以天然氣和生物質能為燃料,丹麥80%以上的區域供熱是熱電聯產電廠供給的,50%以上的電力是熱電聯產電廠生產的。特別是其運行非常科學,熱電聯產電廠都有儲熱設施,使熱電聯產電廠都在最高效率運行,把多余熱能儲起來,當熱儲設施儲滿了就停止發電,由儲熱罐進行供熱,這樣能源效率很高,即使是丹麥火電機組也具有非常強的靈活性,最低出力甚至可以降到最大負荷的10%,這在我們這里還難以想象,就不用說做了,可能不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利益關系問題。這都表明,丹麥不僅具有先進的清潔能源技術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丹麥已建立了適應高比例清潔能源發展的能源運行和管理體系。丹麥所以能夠做到這點,最重要的是丹麥形成了綠色增長的發展理念,2009年就制定了到2050年完全擺脫化石能源消費的宏偉戰略,并在腳踏實地的進行實施,不是空談。2020年的目標是,風電要占到全部發電的50%,可再生能源要占到全部能源消費的35%。這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轉型做出了表率,也是我們必須要很好學習的。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快,特別是風電和光伏發電應用規模迅速增加,我國是當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最大的國家,但與丹麥相比,能源供應主要依靠煤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和電力消費中的比重還很低。特別是近幾年,在北方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區,一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另一方面許多風能、太陽能等清潔電力無法并網的不合理現象普遍存在。這些現象,在丹麥專家看來,是無法理解的。這也表明,我國還沒有建立適應可再生能源特點的電力運行、管理體系,還沒有建立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和意識。
通過中丹項目的合作,我們既認識到了我們與丹麥之間存在差距,我們也通過了解丹麥實現高比例清潔能源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更加認識到,我們國家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空間和潛力是巨大的,必須下更大的力氣去做好可再生能源發展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明確提出,我國要著力推進能源生產消費革命,在“中美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已提出,中國將在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20%。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在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必須著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丹麥的成功經驗,也堅定了我們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和決心。
目前,發達國家的能源主要依賴石油和天然氣,電力供應還有不少核電,沒有依賴煤炭的。今后,他們會逐步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和能源的變遷史看,煤炭是很難支撐起國家現代化的。目前,我國的煤炭產量已超過40億噸,據分析,超過科學產能供應能力的一倍,不僅帶來礦難頻發等生產安全問題,還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區土地塌陷,也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地下水資源破壞、大氣和土壤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我國目前全部鐵路運輸量的近60%是運輸煤炭,給運輸帶來巨大壓力。無論如何實現煤炭的清潔利用,開采和運輸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都是無法避免的。因此,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必須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下決心減少煤炭消費,并最終擺脫對煤炭的依賴。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認識,有認識才會有行動。
今天,我們既要祝賀中丹可再生能源發展項目圓滿結束,我們也期待由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支持的“可再生能源推動中國能源革命項目”,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加可行和有效的能源轉型實施路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的開展,不僅延續中丹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而且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合作,推動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走向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