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秋冬,霧、霾就開始賣力地刷屏,每個月總會有那么幾天或者十幾天,天空灰暗,空氣污濁。身在其中的人們除了焦急地等風來,各類關于霧、霾的話題也甚囂塵上,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樣呢?
迷思一 現階段只能靠風吹走霾嗎?
風霾之爭六大迷思 逐一為你解惑
在不考慮減排措施的情況下,想要消除霾的確只能依賴天氣本身。風當然不用說,其實雨雪也有凈化空氣的能力。
比如11月24日,本來輕到中度霾的長江中下游流域,由于普降中到大雨,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因為雨雪天氣有利于空氣中氣溶膠顆粒物的沉降,污染物被帶回了地面,空氣質量自然好轉。不過比起大風天氣來說,出現降水的條件更為“苛刻”一些,不僅要有冷空氣還需要有暖濕氣流配合。因此,目前清除霾最經濟有效的辦法還是刮風。
迷思二 城市風道真的可以引風驅霾?
風霾之爭六大迷思 逐一為你解惑
既然認識了大風對驅散霧霾的重要性,當然有不少人就會在這方面下功夫。有不少專家提議,建設城市風道,將郊區的風引入主城,就可以將霾等污染物吹走。城市風道真的可以這么厲害?
現實情況并不樂觀。霧霾天氣的生成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空氣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另一個是靜穩天氣。靜穩天氣就意味著大環境是沒有風的,這個尺度通常是幾百上千公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城市風道當然也不可能憑空變出風來。
不過,我們也并不否認城市風道的積極作用。從城市規劃和建設的角度來看,城市風道在有風的情況下對加速污染物擴散,緩解熱島效應還是十分有益的。
迷思三 風電發力是否影響了風速?
風霾之爭六大迷思 逐一為你解惑
最近有一篇雜志文章分析北京近些年來頻繁出現霾天氣和平均風速下降有關,而風力減弱的原因則是因為北京上游地區尤其是內蒙古、河北等地大力發展風力發電所致。事實果真如此么?
首先要說,北京風力減弱的趨勢,的確是存在的。不過這個變化不僅僅存在于北京,而是全國乃至全球都存在這種變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全球變暖和城市化進程。但風力發電對其是否有貢獻,答案是否定的。
據氣象專家研究表明,如果全部用風能來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風能開發對1公里以下大氣層能量的損失大約在0.006%—0.008%,這還是最極端的情況。正常情況下,幾座風力發電廠就想左右風速,無疑是蚍蜉撼大樹。
而另一項研究也表明,大型風電場下風向風速減弱的影響經過約30—60公里的距離以后就可以恢復。因此,風力發電對風速減小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迷思四 三北防護林對霾的出現亦有貢獻?
風霾之爭六大迷思 逐一為你解惑
一些長期生活在北京的網友提出,前幾年,北京最嚴重的天氣是沙塵暴。一刮風就黃土蔽日,飛沙走石,后來經過治理,沙塵少了,霾來了,這兩者之間有關系么?防治沙塵的三北防護林是不是也防住了可以吹走霾的風?更有人提出,要風沙還是要霾,對北京而言是一個兩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