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臺容量為3000千瓦的風電機正屹立在上海東海大橋東側,直徑達91米的風機葉片已經在風雨里轉動了三個年頭。作為我國首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今年將是其“斷糧”的第一年——3年期財政補貼到期。
在東海大橋的西側海域,東海大橋風電場二期擴建工程前期工作已經開展,28臺新風機也將陸續完成安裝,屆時這兩個1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將“隔橋相望”。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先行者,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都坦承東海海上風電的建設也是在“摸石頭過河”。該項目得以完建,填補國內有關大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設計、施工的空白。
根據上海東海風力發電公司數據顯示,東海大橋風電場投產三年至今,發電量總計59370.70萬千瓦時,上網電量合計57165.87萬千瓦時,年平均利潤總額5396萬元,但每年有近4000萬元利潤來自于政府補貼。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高虎此前曾表示:“國家所有關于海上風電的政策包括電價的制訂,都要取決于東海大橋項目建成后的實際運行效果。”在能源專家的眼里,東海大橋項目的運行結果,將是未來我國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的風向標。
據了解,東海大橋風電場資本金回收期為12年左右,前6年是還貸高峰期。“二期工程一旦取得項目核準,將緩沖一期的經營壓力。想通過海上風電場規模化經營來降低成本,二期項目投運后的前幾年處于質保期,經營成本較低,同時二期前幾年獲得的財政貼息可以緩解整體的虧損壓力。”東海海上風電項目總工程師任浩翰稱。
盈利基本靠補貼
投產三年發電量逐年增加,實現連續三年盈利主要靠3年期4000萬的財政貼息
上海東海大橋100兆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是經國家發改委核準的我國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亞洲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
風電場位于上海東海大橋東側1-4公里、浦東新區岸線以南8-13公里的上海市海域。風電場平均水深10米,9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每秒7.7米。東海大橋風電場2010年8月30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早在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同意了東海大橋項目的預可研工作。同年上海發展改革委組織進行了東海大橋項目的業主招標工作,以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上海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中廣核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四家組成的聯合體中標該項目,隨后四家公司分別以28%、24%、24%、24%的股權比例出資成立了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進行東海大橋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工作,注冊資本金4.73億元。
上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開情坦承當時所受壓力:“海上風電在我國尚處起步階段,投資風險很大,建設期間也遇到很多難題,很多天都睡不好覺。”
他的擔心并不多余。“海上風電場比陸上風電場設計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不僅要考慮風資源情況、海底地形和海況條件,還要考慮海底管線、船舶航行和漁業等現狀及規劃。”任浩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