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聯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并網容量增長較上年回落24.7個百分點。盡管增速放緩,但在2012年,中國也躍升為世界第一風電并網大國,風電年發電量首次突破千億千瓦時大關。
風電“井噴式”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從國家電網獲悉,2005年—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風電并網容量年均增長79%。截至2012年12月底,風電并網容量達到5676萬千瓦,同比增長29%,占全網總裝機容量的6.05%。
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風電發電利用小時數1893小時,同比增加18小時,除東北電網外,華北、西北、華東電網風電發電利用小時數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2012年全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風電累計發電量9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
通道建設滯后影響風電消納
據統計,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占全部發電裝機的比例已達5.3%,與美國相當。但地理條件及能源資源分布等特點,決定了我國風電的消納必然有特殊性。
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風力資源集中、規模大,遠離負荷中心,難以就地消納,而國外風力資源相對分散,80%以上風電接到10千伏以下配電系統,易就地消納;另一方面,我國風電集中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在冬季,由于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而歐美等國快速跟蹤負荷的燃氣電站及抽水蓄能比例高。所以,電網接納風電能力可謂有限。
由于2008年以來我國風電快速發展,發電裝機年增長均超過800萬千瓦,且集中在幾個重點地區,風電發展規模均迅速超出本地區消納能力,吉林、黑龍江、蒙東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開始出現了棄風現象。
進入“十二五”以來,上述地區風電增長速度大大高于負荷增長和可靈活調節電源增長速度,導致系統電源結構失衡,消納能力不能滿足風電大幅增長的需求,風電利用小時數明顯下降,棄風情況進一步突出。
以吉林省為例,到2012年,風電出力占負荷最大比例達到33.7%,風電裝機達到330萬千瓦,比2010年增加110萬千瓦,省內風電消納能力為140萬千瓦,僅提高20萬千瓦,風電裝機達到省內消納能力的2.4倍,系統調峰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