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機批次性更新和質保困局將導致行業“淘汰賽”的背后,一條隱藏的風險也已經漸露苗頭,并很可能重構當前的風電格局和排序,建立新的秩序。
一家風電整機商在國際風能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就表示對這股“勢力”的擔心,“像大唐、國電等國有發電集團已經開始涉足整個風電產業鏈,雖然現在才剛有雛形和苗頭,但一旦鏈條對接,既是業主又是生產商的這些國企很可能壟斷這個行業。”
以國電為例,其旗下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主營大量風電業務,其中龍源電力為國內最大的風電場開發投資企業,而同時,國電旗下2007年成立了國電聯合動力,主營風機整機制造和相關核心零部件開發,短短三年不到就躋身國內整機制造商排名前五。然而據國電聯合動力的內部人士稱,該公司的規劃為行業前三。
有資料顯示,國電聯合動力的迅速成長與上述兩家“國電系”兄弟公司關系較大。數據顯示,國電聯合動力成立后,60%-70%的風電整機主要銷向了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
而更“密切”的是,通過國電聯合動力的股權結構可以看到,國電聯合動力的70%為國電子公司國電科環持有,而龍源電力更是持股國電聯合動力達30%。
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種雙重身份將很容易形成新的行業壟斷。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更重要的是,這些國企公司進入行業較晚,技術的獲取更加先進,其他企業遭遇的批次性問題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在洗牌前夜,具備了國企背景的風機制造商依托業主方的便利和集團公司的資金流支撐,迅速躋身行業前列甚至龍頭位置。
不僅如此,曾有消息稱,按照國電集團的規劃,將通過相關公司的資產整合對風電產業進行“分工”,其下屬長源電力將主要進行風電設備制造,而龍源電力將主打風電場開發投資,由此,一條清晰的風電產業鏈條雛形畢現。
而同屬國企的大唐集團也加緊了這種產業鏈的垂直整合。2011年7月28日,大唐集團以70%股權控股國內風機整機制造商華創風能。收購后,大唐也完成具有“風電場開發商”大唐新能源和風機整機和設備制造華創風能的風電產業鏈的初步搭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風電市場的洗牌將加速到來。隨著零部件批次性危機和質保困局的出現,以及《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的即將出臺,風電行業在快速發展了近10年后將迎來最大范圍的“淘汰賽”。
而多位接受采訪的人士均表示,最后能夠留存在市場上的整機制造廠商不會超過10家。“沒有了價格的死拼,更利于風機質量和服務的提升,競標的權重就會轉向。”林伯強表示,經過這次洗牌,中國風機產業發展將從“價格為王”的混戰階段進入到“質量制勝”的群雄割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