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連年沙塵暴不止的“黃色災害”到造福人類的“綠色產業”、綠色電力、和諧電力的開發,戈壁高唱的大風歌喚醒了河西走廊的千里荒原。至目前,我市風電裝機已完成200萬千瓦。
據評估,酒泉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風能資源可開發利用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1 5%;年平均風速在每秒5.7米以上,年有效風速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
今年,我市風電發展進入了規模化快速發展時期。市委提出了“兩抓整推”戰略,我市風電建設又一次迎來了嶄新的春天。8月8日,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玉門市舉行,這標志著目前國內規劃規模最大的酒泉風電基地工程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玉門是甘肅風電產業發展的“鼻祖”,1997年由甘肅潔源風電有限公司從丹麥引進4臺單機容量為300千瓦的風電機組在三十里井子建成總裝機容量1200千瓦的全省第一座示范性風力發電場起,歷經了10多年的發展后,玉門現已建設成為全國第五大風電基地和甘肅第一大風電基地。現已建成3個風電場。僅今年,玉門就開工建設了7個風電項目,總裝機規模超過了100萬千瓦。“攻風電、戰百萬”,入冬以來,為了保證各項建設任務的如期完成,“鐵人”精神再次在新能源建設中得到了弘揚。風電場工地上,各路建設大軍戰風雪、抗嚴寒,搭著帳篷,烤著火爐加班加點。為保證風電項目建設的正常進行,在玉門,除市委常委每人包掛1個風電項目外,還組織抽調了14名部門干部包抓項目。在玉門,企業的事有人辦,企業的困難有人問,特事特辦,就是為了讓玉門的新能源建設全面提速。
讓風來造福,用風來發展。“風”這篇文章瓜州人謀劃了10多年。2008年7月,“風電強縣”戰略在瓜州正式明確提出。今年,隨著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工程的開工建設,瓜州更是迎來的嶄新的發展機遇。“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瓜州又一次擂響了時代的強音。在瓜州,全縣上下的服務意識早已根深蒂固。有資料顯示,自風電項目在瓜州建設以來,這個縣已經累計召開過39次專門會議,專題協調解決風電建設中的各種問題。為了風電的發展,瓜州縣主要領導定期進行風電項目調研,分管領導每周都要到項目建設現場督促協調,抽調縣新能源辦公室的干部分片長期駐點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風電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困難和問題。至目前,瓜州縣19個風電項目已全面開工,完成投資43.2 3 億元,同比增長198%;全縣風電裝機達到70萬千瓦,其中已并網發電35萬千瓦,具備上網發電條件的5萬千瓦,完成風機吊裝30萬千瓦。完成基坑澆筑的90萬千瓦,其中風機設備已進場,正在進行吊裝的35萬千瓦,年底風機裝機總量可達105萬千瓦。
在抓好風力發電產業的同時,我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把風電設備制造業作為建設風電能源基地的重要措施來抓,搶抓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機遇,積極開展風機設備制造項目的引進工作,提出了“建設中國甘肅(酒泉)風光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的構想。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布局、配套發展”的原則,編制了酒泉市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規劃利用2至3年的時間,在肅州區、玉門市和瓜州縣規劃建設一批風機整裝、風機葉片制造、風機輪轂、法蘭制造以及塔筒制造等項目,到2010年將形成年產風機1000套、葉片1000套、塔筒1000套的生產能力,以配套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確保風電場建設的設備供應,實現風機總裝與葉片制造的本地化。
2010年,風電裝機完成516萬千瓦,2015年要達到1271萬千瓦。這是我市新能源基地建設的一個既定目標。完成200萬千瓦的裝機任務,這只是我市千萬千萬級風電基地建設中邁出的第一步,但就是這極為重要的第一步,為我市千萬千萬級風電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已揚起了遠航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