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熱帶氣旋與風能資源
熱帶氣旋是我國東南沿海夏季和秋季風能資源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風能利用主要災害之一。1951 年以來,每年有3 至7 個熱帶氣旋在我國登陸。從臺風路徑及頻數分布圖可知,我國南部沿海臺風登陸頻次遠大于北部沿海,臺風對風能資源的貢獻也構成了南大北小的分布特征。熱帶氣旋登陸后,陸地摩擦力顯著增加,風速迅速減小。
一般來說,當熱帶氣旋風速小于9 級或風電場位于強熱帶氣旋10 級風圈以外范圍時,熱帶氣旋帶來的風速基本在風電機組運行范圍內,機組處于滿發或接近滿發狀態,熱帶氣旋給風電場帶來良好的發電效益。當風電場位于強熱帶氣旋10 級風圈以內,風電場需采取避風措施。如強熱帶氣旋中心經過風電場則可能給風電場帶來破壞性損失。
出現強熱帶氣旋造成風電場破壞性損失的概率較小。如2003 年“杜鵑”強熱帶氣旋(臺風)經過汕尾,造成某風電場上千萬元的損失。2006 年“桑美”也給浙江某風電場造成巨大損失。
2.3 海陸風與風能資源
海陸風是我國沿海主要風能資源來源之一。海陸風的形成與季風類似,也是大陸與海洋之間熱力特性差異產生的。海陸風只是海陸之間氣壓日變化不同而引起的沿海區域之間的風向轉變現象,而季風則是海陸之間氣壓的季節變化引起的。與季風相比,海陸風影響范圍小、周期短、勢力也弱得多。在海岸附近白天陸地升溫快于海洋,近地層風自海洋吹向陸地,大氣高層陸地吹向海洋,形成局地環流圈;夜間局地環流圈相反,形成海陸風環流。海陸風一般具有如下特點:(1)海上風速大于陸地,近海岸風速大于遠海岸地區。陸地上風速隨著離岸距離增大而迅速減弱。一般來說,距海岸線50km 風速衰減80% 左右; [6](2)海風風速大于陸風風速;(3)海風最強烈的地區,發生在溫度日變化最大及晝夜海陸溫差最大的地區。低緯度日射強,所以中國南部沿海海陸風比北部顯著,尤以夏季為甚。
2.4 地形與風能資源
2.4.1 海拔與風能資源
為了使動能、熱能和水汽等進行有效的交換已保持地球大氣的平衡,自由大氣中風速會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接近地面部分,由于地面摩擦,風速迅速減小,因此形成了風速隨海拔增高而迅速增大的特征,風能資源也表現為隨著海拔增高而增大的特征。一般來說,高山、山脊地區接近自由大氣,一般風速較大。這也是我國風速較小的省份,如湖北、四川等地也能在其山區發現較好的風能資源的主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