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系統分析全球風帶背景和亞洲季風背景與我國風氣候特征的基礎上,重點從冷空氣與風能資源、熱帶氣旋與風能資源、海陸風與風能資源、地形與風能資源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我國風能資源形成機理及其地理分布特征、范圍大小、能源量級等,為我國風能持續、有序、合理規劃和開發利用提供支持。
關鍵詞:風能資源;形成機理;風氣候
0 引言
風是空氣流動的結果。風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人類可利用的電能、水能等[1]。
我國大氣運動的基本特征和地形分布是我國風能資源形成的主要背景條件,是我國風能開發利用的基礎。
1 我國的風氣候
風幾乎完全受太陽能量控制。由于地表受熱不均,形成了全球風帶。在這個大背景下,受亞洲冬夏季風影響和海陸風作用,形成我國西北、東北、華北和沿海風速大,內陸風速小的主要風特征[2]。局地地形、地貌對背景風速的加速或減小作用,形成我國復雜而多樣的風氣候。

1.1 全球風帶背景
由于地球上各緯度所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不同,地表受熱不均勻,形成不同的風帶系統。在北半球近地面,北緯30°附近下沉氣流呈東北向流向赤道的風流背景為東北信風帶,該信風帶風速穩定且不大,約 3~4 級;北緯30°附近下沉并流向極地的氣流,呈偏西方向,且風速較大,稱為盛行西風帶;而從極地高壓流出的空氣,吹偏東風,形成極地東風帶。北半球東北信風帶、中緯度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是我國風氣候的主要背景。
1.2 亞洲季風背景和中國風系
在全球風帶背景條件下,受亞洲海陸分布的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的季風氣候。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從蒙古高原中不斷有小股冷空氣形成寒潮南下進入我國。寒潮經過之處經常伴有持續的大風降溫天氣。一般來說,寒潮可以到達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強寒潮可以影響到中國南海。夏季風爆發一般在每年4 月底從南海開始,隨著夏季風暖濕空氣的逐步北上,偏南風攜帶豐富的水分逐步影響我國華南、長江流域、最后到達我國華北地區。此外,我國東南沿海的海陸風給我國沿海地區帶來豐富的風能資源。一般來說,我國內陸地區冬、春季風速較大,是風能開發利用的較好季節;夏秋季風速相對較小。我國沿海地區風速大小的季節性較內陸差,在海陸風的背景下,冬季疊加寒潮大風、夏季臺風或熱帶氣旋影響是風能的主要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