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原,曾被聯合國定義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2013年,海原成為華潤電力的定點扶貧縣。此后,華潤30萬千萬風電項目在這里投運,風電幫助海原邁開脫貧致富的步伐。
日前,記者借華潤電力“綠色發展,美好生活”清潔能源開放日活動之機,走進海原西華山風電場,近距離了解風電之美,領略“綠電”魅力。
單體裝機,寧夏之最
西華山風電場是華潤風電(海原)有限公司首期投運的30萬千瓦風電項目,也是華潤電力第一個3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項目。該項目安裝150臺單機2MW的風力發電機組,自建一座110kV升壓站,以兩回110kV線路接入同心330kV變電站的110kV間隔,新建送出線路69公里。該項目首臺機組于2016年12月16日并網發電,2017年4月25日實現全部并網發電,每年可提供7.557億kWh清潔能源,是寧夏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風電項目。
據悉,該項目2014年11月核準,2015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2016年底全部并網,創造了135天建成投產和2.5天完成64風機調試的行業紀錄,為風電行業項目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除此之外,華潤風電海原有限公司在“十三五”期間,積極打造以海原西華山30萬千瓦風電項目、羅山30萬千瓦風電項目、呱呱山30萬千瓦風電項目為主體的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十四五”期間,擬規劃開發建設海原七營15萬千瓦、海原樹臺20萬千瓦、中衛興仁20萬千瓦風電項目。
荒原亮劍,突破難點
海原縣隸屬寧夏中衛市,這里是國家確定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505個扶貧工作重點縣之一,曾被聯合國定義為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這里交通閉塞,人煙稀少,冬季酷寒,水質差,每年4-6月多沙塵暴,自然條件惡劣。
從銀川到海原近4個小時的車程中,記者了解到,這條高速路剛剛通車一個多月,以前進海原,需要走崎嶇的山路,花費的時間更長。每每提及海原,在當地老人的眼中,都是貧瘠的群山和顆粒無收的極干旱的印象,許多人談到“西海固”(寧夏南部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如談虎色變。把項目放在這里,面臨許多無法預控的風險與挑戰。
從開發到并網運行,團隊只有14人。生產生活保障困難,工期緊,一個環節受阻,可能導致全盤皆輸。華潤人敢于挑戰,愈挫愈勇,從開工到并網發電,歷時有效工期僅7個月,比商業計劃整整提前了5個月,并順利通過了消防、環保、水土保持等專項驗收。
海原風電項目的成功,突破了專業化管理的壁壘,貫徹了全價值鏈一體化管理理念,積累了從項目開發到基建,再到運營一體化管控的經驗,為新能源創新發展開啟了一扇快速高效的大門,為中國乃至全球清潔能源創新發展樹立了典范。
扶貧幫困,“輸血”變“造血”
海原西華山項目也是華潤定點幫扶海原縣的重點投資扶貧工程,項目建成后,較大程度地解決了當地用電困難,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就業。華潤相關負責人表示:“扶貧,首先扶的是人心,是讓扶貧對象對華潤作為紅色央企改變民生的信賴,激發其對美好生活的信心;扶貧除了改善生存環境,提供各類物質和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變‘輸血’為‘造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教會當地人如何改變貧窮,這樣才能實現全面的脫貧。”
2014年底,華潤集團經過兩年的幫扶實踐,制定了《華潤集團定點幫扶海原縣發展五年規劃(2014年-2018年)》,確定通過“產業扶貧、投資扶貧、人才扶貧、公益扶貧”等多個領域的扶貧開發,促進海原經濟發展,改變海原落后面貌。
除了風電項目外,華潤根據當地情況,開展海原公益林、海原華潤希望小鎮、草畜一體化扶貧項目。同時利用華潤集團的全產業鏈,實現定點幫扶可持續發展。在海原2個鄉鎮分別流轉土地1300畝,為華潤萬家及其他國內外知名超市建設高端蔬菜直供實驗基地。同時,充分發揮五豐供港60年的品牌優勢及華潤萬家4000家終端門店的規模優勢,開展農超對接,幫助海原特色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銷售。華潤萬家銷售海原縣馬鈴薯800多噸、優質西砂瓜150噸、清真牛羊肉和胡麻油25噸,有效解決了海原特色農產品銷售難題,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種養效益,加快了當地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