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電產業更加注重追求效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裝備制造企業壯大的立足點在哪里?聯合動力經過長期探索,將答案鎖定在創新上,視之為自己的靈魂所在。
↑ 聯合動力的整機分廠
2017 年,一則新聞在風電行業內掀起不小的波瀾。這一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依照慣例評選出了年度全國優秀風電場,其中有53個風電場(風電企業)選用聯合動力的風電機組,占全部獲獎風電場(風電企業)的近五分之一。數據說明一切,這家企業的產品憑借高效和高可靠性,已經深受業主的認可。
而在2017 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頒獎儀式上,外界得以管窺聯合動力取得上述成績的背后原因。該公司的“基于柔性多體動力學的風電機組載荷耦合機理及控制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被授予2017 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設立并組織評獎,旨在推動對中國電力工業科技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科技項目,是中國電力領域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獎項。聯合動力本次在電力行業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獲得一等獎的新能源企業,體現了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那么,這家企業是如何走向如今的創新高度的?帶著這個問題,本刊記者日前深入聯合動力,尋找其將創新基因根植于自身發展的每個足跡。
在走訪中,聯合動力辦公樓榮譽室內的各類證書和獎章令記者應接不暇,彰顯了這家企業的雄厚實力。據聯合動力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 年,該公司新增申請專利107 項,發明專利61 項,發表學術論文14 篇,制定國家標準5 項。截至目前,累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電力創新獎一等獎等57 項獎勵榮譽。“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已經全面被激發。”
美國著名咨詢機構Totaro & Associates于2017 年1 月發布的《全球風能創新趨勢報告》則成為了最好的注腳。報告顯示,聯合動力在風電整機制造商技術創新能力排名中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四。
在聯合動力的管理層看來,這一切絕非偶然。“我們建有‘風電設備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潮汐海洋能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擁有8 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已經構建起科技創新的‘一平臺、三體系’,有效聚合了科研資源。近三年來,我們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4.88 億元。”
依托于此,聯合動力的決策者將構建活力涌動、兼容并蓄的科技創新體系,作為確立先發優勢的關鍵一招,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創新模式,包括國際先進的集成產品開發(IPD)模式、矩陣式項目組織結構、平臺化產品開發策略等。
為了讓這套體系發揮出最大功用,該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做了大量創新。“我們深刻把握行業趨勢,確定了建設智慧企業新目標,推動企業由經驗式決策到數據化決策,全面提升企業的市場洞察力、靈敏決策力和戰略執行力,構筑起未來競爭的新優勢。”上述負責人表示。
在實踐中,聯合動力建立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管理機制,圍繞及時供貨、質量保障、服務時效、新產品研發等重點工作進行有效橫向分解,加強各部門協同聯動,逐步打破“部門墻”,形成“1+1> 2”的工作效能。
例如,2017 年,公司積極動員全員參與發明、創新活動,共開展了108 個質量控制課題,節約工時5882 小時,改進成果獲全國二等獎2 個、三等獎2 個,榮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稱號。
目前來看,這些舉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2017 年,這家企業首創基于高精度仿真和多學科協同的風電機組一體化設計平臺,一批設計冗余得到優化,關鍵部件載荷降低5%~20%。
同時,創新還促使產品的質量大幅提升。記者拿到的數據顯示,2017 年,該公司在運機組的故障率為0.015 次/ 臺天,同比下降37.5%。
當然,機組的可靠運行與運維服務的高效率休戚相關。為此,聯合動力將創新精神延伸到運維環節。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該公司基于標準化的運維服務體系,實現一站式和標準化服務體系,服務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探索建立“故障樹”和“缺陷樹”檢修管理辦法。目前,“故障樹”已經可以覆蓋95% 以上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