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速風能資源的開發為風電發展打開了一扇前景廣闊的大門,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占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且均接近電網負荷的受端地區,是目前我國風電開發的主要方向。
低風速時代有機遇,更有挑戰
低風速風電開發也面臨諸多挑戰,經過十多年的商業化發展,我國的風電技術已相對成熟。與此同時,近年來風力發電領域并沒有類似變速變槳技術的根本性創新突破,使得風電利用效率沒有得到大的提升。因此,無論從技術、經濟,還是環保效益來看,低風速風場開發都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
低風速資源的特點
目前,可開發低風速資源的風速門檻已經從年平均風速6m/s下降到了年均風速5m/s左右,但對于低風速風電的特性,至今沒有統一的、明確的規范。
事實上,我國低風速資源至少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特點一:以復雜地形為主,風況復雜,包括高湍流、風向變化不規律以及負切變等;
特點二:地域差異大,有沿海島嶼、山地、丘陵、高原等;
特點三:環境條件差異大,包括臺風、冰凍、噪聲、雷暴、超低溫、超高溫等;
“粗暴”的手段輔以“精益化”的設計
低風速項目開發的真正出路
提高低風速資源的收益,僅依靠“粗暴”的“高塔”和“大風輪”技術,與降成本的初衷相悖。要做到真正有效的資源開發,進一步提升低風速風電場的效益,需要更精細的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挖掘與優化整合。同時綜合考慮環境保護、多期項目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因素,實現低風速風電場效益最大化。
01 機位定制化設計
由于低風速資源的復雜性,常常具體到某一個項目,每臺機位的條件也有較大差異,包括機位平均風速、湍流強度、風切變、入流角等,機位的風況、環境條件已超出現有的設計標準。基于該差異化,運達風電已經逐步采用“風電場各機位的定制化設計”以取代現有的“風電場定制化設計”。
為實現機位的定制化,必須用多樣化的產品配置來實現最優的匹配,需要在機組功率、風輪直徑、塔架高度等多個維度上考慮更多的配置選擇。由于很多機位點湍流過高、風切邊過大等因素,常規的低風速機型已無法滿足機組設計的安全要求,因此我們采用了多樣化的整機平臺以滿足低風速風電場的定制化需求。同時,面對諸多的環境不確定性,項目成本也更加難以估計。對于特殊機位,即使增加設計成本,也一定要保證復雜機位的安全性。針對低風速機組的環境差異,需要定制個性化的控制策略,以提升機組的環境適應性。
保證每個機位的機組運行穩定性,是定制化設計的最終目的,也是保證低風速風場投資收益的根本。
02 從整機設計到工程建設的持續更新
除多平臺產品設計外,要實現低風速資源開發效益最大化,還需要開展整機設計到工程建設的持續創新,同時考慮各類新型運輸、吊裝方案以適應各類環境條件的挑戰。在保證機組全生命周期內安全的同時,以最優的方案實現工程成本的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