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提出以后,很多風電企業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在中國制造2025中,對于風電提出了10MW級風電機組以及100-200m輪轂高度的風資源探索,這無疑是意味這風電行業開始慢慢的進行“肯硬骨頭”的階段。對于這些大容量,大高度的機組同時也對機組運維進行一定得約束與要求。
在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提出以后,很多風電企業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在中國制造2025中,對于風電提出了10MW級風電機組以及100-200m輪轂高度的風資源探索,這無疑是意味這風電行業開始慢慢的進行“肯硬骨頭”的階段。對于這些大容量,大高度的機組同時也對機組運維進行一定得約束與要求。
對于“互聯網+”以及“云平臺”盛行的年代,不得不說風電人也進行一定的探索。基于云平臺的微觀選址、基于數據平臺的機組選型以及售后維護也越來越多的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加之自控技術的不斷更行,控制算法的日益多樣性,這會對機組的運維提供更多的方法。由于設計人員對于軟件設計時僅僅考慮的是機組的信號及執行的問題,很難去聯系機組實際的硬件情況以及運維情況,這就導致著基于平臺化的設計變得難以控制。雖說對于相關信號點進行了制約和控制,但是對于機組報錯很難也不可能完全判斷出機組問題的全部原因。這時只能依靠著有豐富經驗的運維工程師進行分析處理,往往處理完成后對于該問題的處理方法很難整理與歸納。這些問題,個人感覺,只要進行數據分享就可以了。對于一個風電整機廠,個人感覺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數據共享中心,對于相同平臺下的機組運維完成后進行數據反饋,完善運維工作的完整性。同時一部分人對SCADA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利用一定的算法進行機組問題點的與判斷,適時適當的進行相關備件儲備。
“互聯網+”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對于風電企業來說要化繁為簡,以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開發出一套屬于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