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拓展海外電力工程總包市場為龍頭,帶動中國裝備走出國門”再次成為電力設備行業的熱詞。中國裝備走出去不僅能轉移消化國內優質產能,更能讓中國企業到海外市場接受嚴格檢驗,促進中國制造升級換代。
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一帶一路”走入務實合作環節,我國已與多個國家在能源領域展開合作。專家認為,處于“一帶一路”區域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加大電廠建設力度滿足用電需求和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在火電、水電、核電等發電設備領域已具備國產化能力,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帶一路”將有助于帶動國內發電設備和電站EPC輸出,將是未來長期的政策紅利。
出口規模和市場不斷擴大
目前,國內傳統發電設備“走出去”一方面是通過境外工程承包等,帶動相關設備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實力雄厚的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也在積極實施海外戰略,并取得重大突破。
以水電設備為例,2014年,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成功中標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貫流式水電機組———巴西杰瑞水電站左岸的22臺機組,這是中國水電設備企業首次走出國門,在瑞士洛桑水電試驗平臺同臺競技的時候,其穩定性、效率包括質量和外觀令巴西用戶豎起了大拇指。
風電領域,從2008年至2013年,我國累計向27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風電機組748臺、總裝機容量139.2萬千瓦,出口市場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埃塞俄比亞、意大利、土耳其、巴基斯坦、保加利亞、智利等國家和地區。我國已成為新興的風電機組出口國。同時,由風電機組出口衍生的風電設備運營維護市場,也正在帶動“中國服務”走向國際市場。
除了發電設備和新能源設備,在輸配電設備“走出去”的過程中,多數企業主要是受益于電力工程的總包出口。目前發展中國家電力建設潛在需求大,本土設備企業技術落后,進口依賴程度高,國內一批輸配電設備制造企業順勢走出國門。
比如特變電工目前重點布局印度、中亞、西非等市場,2013年底其海外工程在手訂單達30億美金,海外收入占比目標從目前的10%逐步提升至30%。中國西電通過與GE合作競標歐美市場電網改造項目,同時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作為國內二次設備龍頭企業之一,國電南瑞則主要通過分包訂單出口產品的方式開拓海外市場,2014年南瑞集團旗下的南瑞繼保海外收入達10億元。
設備企業走出去時不我待
“我國電力設備行業初步具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實力,并且已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盡管在這一領域新技術層出不窮,在某些核心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確還存在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我國電力設備已具備走出去的可能性。”王計如是說。
近年來,國內電力設備企業經歷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到參與國際競爭的跨越式蛻變。以“中國裝備,裝備全球”為口號,我國電力設備近年來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全產業體系,工藝技術顯著提高,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就發電設備行業而言,我國已連續8年實現每年增長近1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巨大產能迫切需要制造企業到國際市場上“跑馬圈地”。
我國電力設備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接了許多海外項目,拉動了我國電力設備產品及技術的走出去。在傳統能源領域,發電設備行業已率先走向了國際化市場。數據顯示,上海電氣等國內發電設備三大集團的海外收入占比均在20%~30%左右。
事實上,我國電力設備出口80%以上的市場集中在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受此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加大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了電力設備的需求,海外市場呈現巨大潛力。近年來,我國先后在俄羅斯、南美、澳大利亞等國家延伸能源合作的新興市場和領域,這也為我國能源裝備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契機,一些龍頭企業將目光延伸至更遠的非洲、南美洲等地,并取得初步成果。而“一帶一路”區域內的發展中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必將為設備企業走出去開啟一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