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智能控制技術的研發歷程,劉博士向記者透露,遠景能源對智能控制技術的研發是從2010年安裝在如東潮間帶試驗風電場的1.5兆瓦機組開始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遠景1.5兆瓦海上機型在8個廠家、9種機型中,會有發電小時數連續3年位居第一的出色表現。從等效滿發小時數看,2013年遠景機型比第二名機型高出12%,比末名機型高出30%。從機型可利用率看,在3年中,受大部件更換或其他故障影響,有8款機型可利用率年度排名發生過前后名次的變化,而遠景機型可利用率在過去的3年時間年年位居第一,并且一直無人值守。“只是那時遠景對智能控制技術的深度研發和使用還處在秘密階段,即便后來智能控制技術又在安裝于丹麥的一款3.6兆瓦海上機型上得到進一步的驗證,遠景也還是沒有公開對外發布智能風電機組的概念。而實際情況是,3.6兆瓦海上機型的智能控制技術直接移植到了這款4兆瓦海上機型。”劉博士告訴記者。
最優系統成本有多優
“從機組發電性能、塔筒重量和基礎用鋼以及物流吊裝這三點看,遠景4兆瓦海上機型做到了系統成本最優。”Lars強調說,“系統成本最優的背后是技術支撐,比如降載技術的使用使這款機型的塔筒重量比普通機型輕了25%。”
發掘并提升發電性能是這款機型的一個重要特性,其背后的邏輯在于,136米超大風輪是針對我國潮間帶低于8米/秒風速而進行的定制化設計,也是迄今全球所有出產的海上風電機組中,單位千瓦掃風面積最大的一款機型。“更關鍵的是,這款機型的智能化控制使其比普通同類機型多發10%以上的電量。”Lars說。
與降低度電低成本相關的事情總會令人驚喜。遠景4兆瓦海上機型也的確向客戶展示了這樣的價值鏈體系。在如東潮間帶試驗風電場,一位來自開發商的現場工程師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從比對情況看,整機重量、物流運輸、海上吊裝,遠景4兆瓦海上機型確實帶來了些讓人興奮和贊賞的東西。”這位工程師透露,“遠景4兆瓦機型在塔筒重量和基礎鋼結構方面的經濟性勝過其他海上機型。此外,物流和海上作業也比較經濟,不使用吊車,就可以把設備從工廠運到碼頭,即便在海上安裝,僅使用1臺吊車,通過特殊工裝設計就可以完成1臺機組的安裝。對于未來的維護,這款機組也有亮點,比如運維智能診斷、大部件自提升更換,都會直接降低海上風電場的運維成本。”
其實,在這款機型設計之初,遠景能源就引入了歐洲最先進的物流、吊裝模式,曾經為全球海上巨頭設計過物流方案的歐洲公司,完成了對遠景能源物流方案的設計,以及高效工裝夾具的設計,保證先進的物流方案在設計之初就被植入產品。以機組為核心的海上風電產業成本價值鏈已然清晰,這也是開發商最為樂見的。“遠景的靈活性還在于,可以針對業主的海工船來設計吊裝方案。”Lars補充說,“適應客戶的海工船這是必須做到的。在這方面,遠景做了大量的調研鋪墊。”
顯然,遠景能源的4兆瓦海上智能機型的客戶價值具有不小的誘惑力,但對開發商來說,海上風電開發需要謹慎和智慧。謹慎在于選好海上機組,而智慧恰恰體現在對海上機組技術的認識及判斷上,在海上安裝機組不能把麻煩預埋到海水里。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客戶特別在意遠景4兆瓦海上智能機組的零部件供應鏈,這也是遠景能源為什么出產單機容量4兆瓦而不是更大單機功率海上機組的理由,用遠景戰略總監孫捷的話來解釋就是,“出產單機容量4兆瓦的海上機組是出于這個容量級別的全球應供應鏈已經成熟的考量,而非設計技術上的局限。全球成熟的供應鏈保障了機組的質量和設計指標的實現。”
看看這款機型的供應鏈就能感覺到遠景能源的精品設計意識,LM葉片、Winergy齒輪箱、羅特艾德的回轉軸承、ABB發電機、MOOG變槳系統、KK主控系統,這些都是海上風電經驗最為豐富的供應商,大量運行業績證明了其4兆瓦零部件的可靠性,而且經過了嚴格的驗證測試,這些零部件品牌會對客戶購買機組的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力。不能忽略的是,這些進口零部件著實抬高了這款機組的價格,但在Lars看來這不是問題,客戶買海上機組是買海上風電25年的未來,他說這正如沒有誰會因為看好某個品牌的水泥而購買某個小區的房子,但風電開發商卻會因為機組的零部件供應鏈而決定購買一款機組。
過不了多久,人們就會發現江蘇海上將會批量立起遠景能源的4兆瓦海上智能風電機組。那片智能機群能夠讓關心海上風電的人們從這里窺見我國海上風電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