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中海油決策層決定收縮新能源業務,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海油新能源”)。
中海油在兩周前的一次會議上做出了此項決策。消息人士透露,相關文件已經傳達到了個人。除了位于內蒙和山西的煤制氣項目外,其他獨立投資項目均會遭剝離。為此,中海油專門成立了新能源辦公室來處理此事。
多位中海油內部人士及中海油新能源下屬公司人士證實了上述事實。1月2日,經濟觀察報多次致電中海油副總經理呂波,其手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截至發稿前,中海油宣傳部門給記者的回復為:“新能源公司沒有解散”。
中海油的新能源業務主要包括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太陽能及氫能。這塊業務一直被中海油列為其六大業務板塊之一。
至今,中海油在新能源業務上的投資超過百億元,但除了2012年扭虧實現盈利外,其他年份均在虧損。而這個扭虧,如果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是一個難以平衡的規劃,新能源公司一位內部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和發電企業相比,我們開發風電并沒有太明顯的優勢,在陸上,劃分到的資源稟賦也不是很好,更何況內蒙和甘肅地區的限電問題嚴重,直接影響盈利。”在中海油這個動輒上千億利潤的巨頭面前,不到1000萬元的賬面盈利令新能源公司的處境頗為尷尬。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新能源業務一直虧損讓決策層失去了繼續投資發展的信心,因此決定逐步退出,項目該轉賣轉賣,股權該轉讓轉讓。
解散“平臺”
過去六年,位于朝陽區酒仙橋國賓大廈5-7層的中海油新能源一直是中海油拓展新能源業務的“中樞”。
如今,這個“中樞”即將解散。
中海油新能源成立于2007年,業務范圍包括風能、生物質能、煤基清潔能源、太陽能、氫能、CDM(清潔發展機制)等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是中海油新能源產業的孵化器”。
2013年12月31日,記者在國賓大廈5-7層中海油新能源辦公室看到,一些用來打包的紙盒被堆在辦公室外側。
利用一位員工抽空在樓道里抽煙的間隙,記者試圖探聽有關消息,但對方十分謹慎,并不愿多說。
事實上,大概五六天前,來自中海油總部下發的文件讓在這里辦公的職員陷入了困惑。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剛實現了扭虧為盈。
文件下發后,中海油新能源內部召開了會議,將文件的內容傳達到了個人。消息人士稱,文件大概內容是中海油要解散新能源公司,僅保留內蒙和山西兩個SNG(煤制氣)公司,其他項目都將賣掉。
此外,還將這兩個SNG公司升級為二級子公司。之前,中海油新能源為中海油的二級子公司,SNG公司則隸屬于中海油新能源。
在中海油新能源的內部會議上,中海油給了一些員工兩個選擇,要么自謀出路,要么去內蒙和山西項目。
接近中海油高層的人士稱,那些有中海油正式編制的員工不用擔心會被解聘,他們會被安置到其他崗位上去。
記者了解到,在中海油新能源,有一部分職工是直接從中海油內部調任過來的,這些人一般在編;另外還有一部分人是合同工,有一些是和第三方勞務機構簽訂,屬于勞務派遣用工。
選擇性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