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內蒙古、甘肅這樣朔風原野的塞外疆域,還是在齊魯皖蘇這樣平坦的黃淮流域腹地,抑或是在東南沿海獵獵海風的洋流之中,甚至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孤寒之上,都有著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聯合動力”)風力發電機組的身影。
但是,目前國內風能區域資源已呈“群雄割據”之勢,隨著大型優質的一類、二類風電場逐漸被瓜分完畢,風電開發的重心逐漸向安徽、山東、江蘇等東部省份及云貴高原的三類及三類以下風場轉移。因此,低風速風機乃至超低風速風機的研發制造,近年來漸成兵家必爭之地。作為成熟的風電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聯合動力早已開始謀篇布局。
超低風速的突破
低風速風電是指風速在6-8米/秒之間,年利用小時數在2000小時以下的風電開發項目。我國風能實際可利用的50%以上是Ⅲ、Ⅳ類風區,目前全國范圍內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占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且接近電網負荷中心。這些區域的風電開發,還有相當大的空間。低風速地區風電裝機規模的發展目標,也從不足10%提高到20%,在“十二五”規劃提出的1億千瓦風電裝機目標中,有2000萬千瓦的份額屬于低風速風電開發。
“我們已經研制出的UP1500-97風機,專門適用于平均風速低于每秒6米的超低風速產品。在同類1.5兆瓦風機中,我們的葉片長度最大。而且這個型號的機組已經中標三個風電場項目,分別位于云南、寧夏和陜西,今年底即將投運。”聯合動力UP1500-97型風機設計總工程師董禮介紹道。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與目前市場上常規93低風速機型相比,UP1500-97機組的風輪掃風面積增加近8%,發電量增加5%;與聯合動力生產的86機型相比,97機組的掃風面積提升了25%,相應地,發電量增加達15%以上。
作為完全自主研發的UP1500-97機型,取得如此大的優勢究竟源于何處?源于聯合動力在風電行業多年的精耕細作與深刻理解;源于成功積累的4000臺1.5兆瓦風機研發、生產、運維經驗;源于創新探索出的一條平臺化研發之路;源于近二百人的研發團隊全系統細節支撐……UP1500-97機型的研發,啟動于2012年初,初始目標便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國內最大葉片機組。一年半之后,樣機問世,他們成功實現了當初的愿景。越大的風機葉片意味著越強的捕風能力,但風機高載荷的問題也隨之凸顯。于是,董禮帶領的研發團隊從風機結構與系統控制兩大方面入手,對硬件和軟件都進行了全面的技術優化。在風機結構上,聯合動力的專業化葉片研發團隊加強葉片結構設計,應用先進的高模玻纖材料設計出了一款超長的輕量化葉片,其重量相比常規材質的同尺寸葉片輕了10%以上,抗極限載荷能力提高了20%,抗疲勞載荷能力更是提高了40%。同時,從傳動鏈、齒輪箱、增速箱到機架的結構設計,全部重新進行了適應性設計。更值得一提的是,聯合動力全資控股的專業發電機設計公司,為該機型量身打造了適合超低風速區的發電機,進一步提高了發電效率,并降低了載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