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新能源項目,不僅利于環境,還能通過碳交易創收。浙江省第一個大型風電項目——慈溪風電成為新能源“綠色效益”的受益者。截至昨天,風電場已累計發電7000萬千瓦時,碳交易創收約445萬元。
據介紹,碳交易是一種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機制,工業化國家可據此向發展中國家支付費用,用于減少后者的二氧化碳排放,減排的額度算在付款方賬上。而各國的排放額度是依據《京都議定書》,經過談判確定的。在6種被要求減排的溫室氣體中,因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被稱為碳交易。
慈溪地處杭州灣南岸,風力資源豐富,風力發電條件得天獨厚。2007年12月30日,慈溪風電場首批兩臺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隨著2008年10月16日一期工程共33臺單機容量15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全部建成投運,慈溪風電場國際碳交易申請也獲得了國家發改委和國際環境署的批準,正式在英國碳交易所上市。
據測算,慈溪風電場一期風電項目全年可發電1.1億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燃煤火電比,每年可節約標煤3.1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9萬噸,節約淡水27萬立方米。
“碳交易量以機組實際產生的電量為依據,按月計算。”在發電場變電站主控室,慈溪長江風電公司副總經理張新苗指著電腦屏幕告訴記者,“目前所有風力發電機運行良好,預計今年全年碳交易收益可達700萬元。”據悉,慈溪風電的碳交易合同已簽到了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