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2009-03-27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瀏覽數:2145
東汽人的詞典里,沒有 “最高”,只有“更高”。
建設中的新東汽,定位于由“四個一流”構成的國際一流電力設備企業:管理一流、技術一流、設備一流、質量一流。支撐“四個一流”的,是創新——從市場創新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從技術創新到文化創新。
特大地震重創東汽,“傷口”尚未愈合,國際金融危機洶洶而至,可就在這“雪上加霜”的2008年,東汽新增訂貨238.9億元,是災后年計劃的181%,其中新增出口訂單17.9億元。
創新東汽的力量,在重重挑戰面前顯露無遺。
東汽的自主創新,經歷了一個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過程。憂患意識驅策東汽走出自主創新的第一步。隨著創新實踐的積累和豐富,東汽的創新意識更加自覺、更加理性。創新,成為東汽之魂
1971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22周年之際,在基礎建設僅僅完成61%的情況下,東汽第一臺7.5萬千瓦發電機組總裝成功。這臺機組,所有設計自主完成,東汽人首嘗自主創新的喜悅。
“不沿邊不靠海的東汽有天生的憂患意識。”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說,“這種意識促使東汽走出一條依靠自主創新求發展的道路。”
自主創新的經典之作是自主研制30萬千瓦汽輪機組。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東汽人勒緊褲帶攻堅:第一次,東汽自主攻克被稱為世界難題的1米長葉片;第一次,中國建立自己的大軸承實物試驗臺;第一次,世界首次實現30萬千瓦大型機組空負荷轉動3000轉……
第一臺自主研究設計制造的國產化30萬千瓦機組,不僅大大縮短了我國大型國產化汽輪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更讓東汽人找到了自信,“我們完全有能力生產更大容量、更高質量的機組。”
20多年過去了,東汽自主研發的30萬千瓦機組已經提升研發至第10代系列。那臺被稱為“爭氣機”的第一臺30萬千瓦機組 “心臟”——轉子,又被東汽人重新拉回廠里,成為東汽人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歷史見證。
創新,讓東汽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翻出新篇章——
1995年,作為嶺澳核電站一期分包商,東汽開始涉足核電設備制造領域。當嶺澳二期開始建設時,東汽成功取代國外同行“主包商”位置,領跑國內核電市場。
1996年11月,東汽消化引進的60萬千瓦機組在鄒縣電廠成功投入使用。如今,在6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的供應鏈條上,“東汽造”已經實現全覆蓋。
2004年11月,東汽引進國外常規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技術。2008年,風電事業已經占據東汽的半壁江山。
2008年7月19日,地震過后僅僅兩個月,出口印尼的首臺海水淡化設備從東汽發運。
東汽人偏好藍色。藍色的工作服上,繡著展翅的海燕;藍色的工廠大門,形如海燕……“海燕代表東汽,藍色是蔚藍的天空和大海。”東汽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巖松說,盡管身在內陸,但東汽骨子里有追求高遠的精神——那就是用自主創新的翅膀,搏擊風浪,在蒼穹間自由飛翔。
東汽的自主創新,經歷了一個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過程。不占區位優勢的憂患意識,驅策東汽走出自主創新的第一步。隨著創新實踐的積累和豐富,東汽的創新意識更加自覺、更加理性。創新,成為東汽之魂。
再好的產品,如果不與時俱進,都難逃研發-生產-普及-衰落的宿命。創新,既在于形成產品持續創新的機制,也在于持續創新的管理、運行機制,還在于產業鏈整合開發的創新。持續創新、全面創新成為東汽制勝市場的法寶.
1985年之后的幾年,不乏灰色記憶——
首先是大同電廠20萬千瓦機組出故障,接著是秦嶺電廠、黃臺電廠……僅僅在1989年至1992年短短4年間,由東汽自主開發的851系列產品就先后有8臺機組出現質量問題。
“讓你們東汽干20萬你們要干30萬,結果弄出一堆破銅爛鐵。”一時間,市場質疑接踵而來。時任總工程師的宗福新記得,1991年、1992年兩年,東汽機組賣不出去,而上海、哈爾濱同行卻連續簽了很多訂單。
不過,東汽并沒有倒下去。和建廠初期相比,進入上世紀90年代的東汽,不僅多了幾分自信,還學會了從挫折中學習、在挫折中奮起。處理事故的過程,成為東汽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和升級換代的過程。這是巧合又不是巧合:幾年后,當國內市場再次出現萎縮時,東汽正是憑借從化解事故中累積的技術改造經驗,迅速占領老機改造市場,成為那一時期鮮有保持盈利記錄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之一。
【延伸閱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157gl.cn/news/show.php?itemid=1175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東方風力發電網
微信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