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吉林省白城市的真實寫照。但現在,這里卻成為重要風電基地。在碧藍的天空下,一臺臺風力發電機如同一片壯觀的“白色森林”隨風起舞,成為科爾沁大草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白城是吉林省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999年,這里建成吉林省第一座風電場,2010年,白城市風電總裝機已達147萬千瓦。2015年,白城風電裝機將達到658萬千瓦以上,占吉林省風電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白城供電公司員工殫精竭慮,全力確保風電發得出、送得順、輸得穩。
2011年4月1日,吉林白城供電公司總經理王樹聲迎著7級大風,來到通榆縣新華鎮,為即將開工建設的通榆230萬千瓦風電項目上網線路勘察路徑。這條線路是該公司為服務風能基地建設而開工的又一工程。
服務風電企業,讓風電發得出
白城豐富的風能資源,吸引了大批企業前來投資。白城供電公司對所有涉“風”項目,都開通綠色辦電通道,設專人負責,讓項目早用電、早開工,確保風電發得出。
質優價廉的風力發電設備是風能基地發展的重要條件。通榆三一重工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落戶白城通榆風電產業園,現已成為園中最大的風機裝備制造企業。得知三一重工落戶意向后,白城供電公司主動上門,根據其用電需求,投資485萬元,新建兩條10千伏線路。時值盛夏,供電員工放棄節假日休息,冒著37攝氏度高溫,每天從清晨3點一直忙到下午5點,提前兩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不僅滿足了三一重工的用電需求,而且還為這個園區以后的新增負荷提供了用電保障。
線路竣工后,白城通榆供電分公司又成立了三一重工廠區內高壓配電室新建工程領導小組,幫助開展用電安裝工作。
由于設備供應廠家當時產品緊缺,工程領導小組派出專業人員前往蹲點督促,并采取分批供貨的方式,邊供貨、邊施工,大大縮短了工期。如此大的工程,從設備采購到安裝送電只用了50天,實為罕見。“太謝謝你們了,我們早兩個月投產,風電企業就早兩個月發電!”親眼看到施工人員揮汗如雨的場景,三一重工負責人深受感動。如今,通榆三一重工風電產業園建成投產,具備了70萬千瓦風機配套生產能力。
幾年來,白城地區的風電企業從零開始,快速發展到16家,僅2010年就引進6家企業。為滿足和保障這些特殊企業的生產用電,白城供電公司先后投資3.4億元,新建220千伏線路257.4千米,66千伏線路216.2千米。
建設堅強電網,讓風電送得順
“面對如火如荼的風電建設,我們必須超前謀劃電網布局和建設,保證風電送得順。”白城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許巍說。
“十一五”期間,白城電網投資20.7億元,新建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3座,使骨干網架由220千伏升為500千伏。66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和線路,比“十五”分別增長4.5倍和1.6倍。到2010年底,白城電網外送能力已由風電并網初期的26萬千瓦提高到120萬千瓦,有效緩解了電源迅猛發展與外送緊張的矛盾。
“作為一名電網員工,能夠為吉林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服務,我感到非常光榮和驕傲!”在請戰通榆東風電場220千伏送出輸變電工程時,通榆供電分公司送電站站長崔彥文表達了自己的意愿。然而,在此施工,可不那么容易。
我國東北地區一年就種一茬莊稼。為了保護莊稼,壓縮青苗補償費,所有風電建設項目都在冬季施工。白城的冬季,白天平均溫度都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夜里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施工人員穿上棉大衣、冬季安全帽、高防寒絕緣鞋和加厚棉手套,裹得嚴嚴實實還覺得冷。
崔彥文帶領施工人員連續奮戰,每天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餓了啃口凍饅頭,渴了喝口涼水,困了就靠著石頭打個盹。兩個多月的時間,他沒有回過一次家,就連一次高燒39攝氏度,還在現場指揮。“最難受的還是風。人站在風雪中都要保持一定的傾斜度,不然就要傾倒了??耧L裹挾著雪花和沙石,打在臉上,又疼又癢。”崔彥文說。
風力發電忽大忽小,忽有忽無,風電大規模集中接入電網時,直接影響系統電壓質量。不解決這個問題,風電就無法大規模開發。部分風電場配置的快速無功補償裝置,只能解決風電場內部或送出線路無功平衡,而不能解決電網中心網架無功平衡問題。2010年12月29日,白城供電公司投運了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還提高了區域電網接納風電能力。
呵護線路暢通,讓風電輸得穩
夏季高溫、冬季嚴寒、四季狂風……白城自然條件惡劣,電力設施安全運行的維護任務十分艱巨。
500千伏甜水變電站是白城風電外送的樞紐站。站長梁大勇說:“為了保證安全可靠供電,值班員堅持每天4次巡查,遇到惡劣天氣時還開展特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