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各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今年三季報,風光難再、業績變臉已成為多數風電企業的形容詞。
從湘電股份(600416)到金風科技(002202)再到華銳風電(601558)凈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作為行業龍頭的華銳風電,1月至9月實現營業收入83.89億元,同比下降27%;凈利潤9.01億元,同比下降49%。公司解釋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產品銷售價格下降、銷售收入減少,毛利率下滑,并預計業績頹勢還將延續,2011年凈利潤同比將減少50%以上。
對于這個當初頂著“主板最貴A股”光環步入資本市場的風電設備制造龍頭,華銳風電甫一上市就遭遇破發,而后業績頻頻變臉,使得投資者對行業和公司本身都產生了很多疑問。業內人士稱,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風機價格持續下降等因素致使風電行業步入寒冬期。
產能過剩 陸上風機難為
資料顯示,我國風電行業經過四五年的快速發展,截至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8928兆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3兆瓦,居全球第一。伴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風機設備制造也高速發展,形成了超過80家整機制造企業,總產能近4000萬千瓦/年。而未來幾年,我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大約維持在1500萬~2000萬千瓦,風電行業產能擴張已遠遠超過了當前產業發展的需求。
產能的急速擴張引發風機設備的價格戰,導致了行業的惡性競爭。3兆瓦以下的風機組價格,由2008年的6500元/千瓦一路下跌,最近市場的報價更是逼近3000元/千瓦,直接導致風機廠商毛利率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國內風機廠商將目光瞄向了更具技術優勢的5兆瓦、6兆瓦以及更大容量機組,華銳風電也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了5兆瓦、6兆瓦機組的吊裝。
但大兆瓦級風機是否就能為風電企業謀得出路呢?在10月19日至22日舉行的北京國際風能展上,與會專家表示,“就目前來看,大兆瓦級風電設備從投資成本上來看并不合適在陸上風電場使用。陸上風電設備還將以單機容量在1.5兆瓦、2兆瓦、2.5兆瓦等3兆瓦以下機型為主。而大兆瓦級風機將更多地被應用在未來海上風電的開發上。”
示范為主 海上風電有限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陸地風電是穩步發展,海上風電僅是示范發展。中國能源學會會長倪維斗曾表示:“風電市場的主力還在陸地上,大量開發海上風電目前還沒到時候。華銳風電的海上風電項目運行這么長時間,從運營效果來看,也就60分,不給優惠政策肯定是要虧損。”
據記者了解,1年前的第一期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目前仍未全部開工。由于海上風電領域涉及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等多個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只要有一方關系沒有協調好,海上風電發展就會受到掣肘。而早前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啟動的第二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也尚未開始。海上風電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包括海上地基造價高,幾乎兩倍于陸上風電;并且技術上監控難,大部件海上作業昂貴,腐蝕性難以處理等,都制約著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要想完成2015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500萬千瓦的規劃“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