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已經描繪,然而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
中國“海上風電第一單”開標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按照國家能源局的說法,目前這些項目正在進行工程建設前的準備。
負責中國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審批的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近日表示,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招標后,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建設速度比較慢,水文探測剛剛做完,空管、航道、雷達的協調還未完成。
而作為首批海上風電中標者之一,龍源電力公司總經理謝長軍則認為,政策法規上的不完善、風機產品質量不穩定,使得中國的海上風電建設無法復制陸上風電的奇跡。
相比陸上,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對風機質量要求更高。目前,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湘電風能、國電聯合動力、上海電氣集團等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正在研制3兆瓦級和5兆瓦級以上的機組。湘電風能5兆瓦機組、華銳風電5兆瓦、6兆瓦機組已下線,國家能源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將有更多的大型風電機組下線進入試運行階段。
除了風機質量,海上風電安裝船舶的短缺,施工經驗不足,開發成本過高也是海上風電發展存在的障礙。
據了解,海上風電的安裝,無論是技術、工期,還是成本費用都取決于安裝工具,也就是海上工程起重船舶。海上風電是近幾年海上新興的海洋工程,原來很多適用于海上石油的浮吊,難以滿足海上風電安裝的需要。
“長期以來,由于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儲備,沒有大型平臺施工的經驗,加速冒險精神不足,已經開發的海上風電安裝技術主要基于通用型平臺,即既可以安裝風電,也能用于滿足海上石油和其他海事專業的需求。這樣的通用型平臺導致了風電安裝成本居高不下,而海上風電招標導致的低廉上網價格,讓風電業主承擔了沉重的安裝成本。”上海航盛公司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彭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稱,第二批海上風電招標將采取招標競爭與新技術示范相結合的方式。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將有利于中國摸索適合本國情況的海上風電技術以及開發模式,同步提高海上風電的經濟性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