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后半年圍繞風能生產過剩引發社會各方激烈爭議之后,今年初以來風電設備過熱,成為行業內外一個又關注焦點。風電設備到底有多熱,風電設備行業發展會向何處去?帶著這些問題,日前記者分別采訪了一些專家和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老板。
風電設備熱得發燙
7月6日,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研究員沈德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國內風電設備廠家上馬是有些太多太快,兩個數字可以說明這一點:現在世界上共約有140家左右風電設備制造廠家,其中中國就占了90家,而且國內這90家風能設備生產企業絕大多數又是最近三四年內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青島敏深風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春輝則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從事風能設備生產的企業至少在100家之上。”
沈德昌說,為了支持本土產業,政府相關部門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正是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各地爭相上馬風電項目,我國成為世界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沈德昌進一步解釋說,今年底國內風機裝機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而這是國家規劃的到2020年的風電發展目標,風電設備發展真的太快了。
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缺失
據了解,2004年底國內風電產業市場開啟之初,國家提出引導風電產業發展的“引進——吸收——再創新”路線,寄望在與國外廠商進行聯合設計的基礎上,實現自主創新。
國家的愿望總是充滿善意,然而4年過去了,多數企業自主創新進展緩慢。
姜春輝說,現實的狀況是技術重復引進、自主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缺失。“許多企業在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后,投入極少的資金建廠房,然后把引進的設備按照外商的圖紙組裝賣給風電場業主,牟取中間利潤。”
沈德昌還用另外一個現實來證明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技術上的不足。他說:“目前,國內90家企業,只有20家具備了生產條件,其他的尚處在樣機研發階段。”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向記者分析,風電技術對國內和國外來說,均面臨著許多技術問題需要去研究,誰先掌握了這些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
90%企業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