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風電辦副主任趙逵又燃起了信心。“這些問題總是要解決的,我覺得很有希望。”12月9日,趙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烏蘭察布市風能資源占內蒙古自治區1/3,占全國1/9,原規劃“十一五”末風電裝機達到500萬千瓦的產能,實際目前達到200萬千瓦。但即使是現有200萬千瓦的裝機量,大部分并未并入電網,并入電網的也只是間歇性的發電。
由于風力發電并不穩定,風電接入電網技術等一系列問題仍有待解決,清潔能源不得不白白流失。
不過國家相關部門將把上述與智能電網相關的技術,納入新興戰略性產業培育重點的消息,使得趙逵感到鼓舞。
此前,12月7日,國家能源局裝備處齊志新博士在第七屆亞洲風能展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國家能源局下一步將先解決設備質量控制和電網接入的技術瓶頸問題。將從培育新的產業的高度繼續做好工作,統籌解決風電并網問題,進一步培育完善風電產業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防止重復擴張。
12月8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21世紀經濟年會的演講中也表示,下一步在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時,將選擇節能環保、新能源、先進重大裝備等領域作為重點,制定專業規劃和政策,突破關鍵技術,促進產業發展。
如果接入電網和輸電等技術瓶頸得以解決,風電等新能源將大有用武之地,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新能源入網受制技術瓶頸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正在編制新能源相關規劃,根據已經公開的信息,2020年中國風電[0.92 -2.13%]裝機將達到1.2億千瓦,約為2008年裝機量的8倍多,比原先的規劃目標大為提高。
但是與飛速發展的風電裝機容量不相稱的是,近三成的機組處于閑置狀態。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技術發展落后是風電機組閑置的重要原因,“目前新能源產業項目審批與電網的規劃脫節,電網的發展滯后于新能源的發展,新能源發電上網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魏建國在21世紀經濟年會上表示。
內蒙古風力資源約占全國風力資源三分之一,截至今年年底,預計內蒙古風電并網累計裝機容量可望超過6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但這與“十一五”規劃中1000萬千瓦的指標相差甚遠。
趙逵表示,目前中國的風電接入技術相比西方國家仍顯落后,加上電價等原因,風電發展日益陷于尷尬。“三分之一機組隨時會收到電網的指令關機,如果電網實行調峰,首先被拉閘的是風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