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飆升 電量浪費
2013年,德國對清潔能源的財政直接補貼達到180億歐元,2016年更達到250億歐元,清潔能源已經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包袱,轉而又成為普通民眾的沉重負擔——在這250億歐元的補貼中,230億歐元來自于民眾的電費單,德國戶均電費已從2007年的500多歐元飆升至2016年的1060歐元,漲幅高達50%。
還有電量浪費的問題,在陽光和風力充足的時候,光伏電量和風力電量會顯得“過量”,這時,電網就要選擇讓傳統電力公司少發電——這會造成電力公司利潤下降,電網需要付給電力公司補貼;或者,電網會通知光伏電量和風力電量發電者停止把電量接入電網——但電網還是要按他們每小時瓦特的電力產量付費。上述操作,按照行話說,叫“擁擠管理”,換成大白話就是“浪費錢”,這些浪費到頭來還是轉嫁到民眾頭上。
4 尷尬補充
風能和太陽能也并不總是充足的。風能和太陽能最大的弱點就是不穩定性,完全依賴天氣和自然條件——風大時產生的電量就多,當風突然停止時電力供應就極為緊張;光照充足時發電多,陰天時發電少。為了應對清潔能源發電的波動以及關閉大量的核電站的影響,德國必須重啟燃煤電廠。
德國能源巨頭意昂集團在法蘭克福以東一個小鎮的5個煤電機組原計劃要遭淘汰,卻被緊急通知“必須保留”,以保障電網穩定。未來幾十年,德國仍需煤電站確保能源供應,2014年,德國還在新建產能110億瓦特電力的煤電站,全國約550億瓦特的產電量不會縮減。
這時,國際能源市場也發生了變化:由于美國頁巖氣生產快速發展,美國過剩的煤炭被運往歐洲,壓低了歐洲市場煤炭的價格,而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依舊堅挺。如此一來,德國重新掀起了使用煤炭的熱潮,其中褐煤為德國提供了15%左右的電力,而褐煤是所有化石能源中污染最嚴重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升
根據數據,2012年德國1627家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4.524億噸,比2011年的4.503億噸有所增加。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規定,到2030年,德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較1990年下降55%。但現實是,德國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較上一年增加了2%,直到2016年,排放預期還是上升的。
盡管代價巨大,盡管對全球環境實際影響甚微——德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占全球排放量的2%,但德國還是堅定不移地走在新能源的路上,德國希望樹立的是一個示范效應:自己做成了,其他國家就有信心跟進,這就會對改善全球環境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