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新能源加劇“曬太陽” 陣痛中產業該如何消化?
2017-02-07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瀏覽數:1044
此前投資過熱所隱藏的新能源產業痛點,正浮出水面。與萬億級投資空間截然不同的是,日漸凸顯的消納困境正不斷蠶食這一萬億市場。在電力過剩的情況下,如何消化成了“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的首要發展命題。
此前投資過熱所隱藏的新能源產業痛點,正浮出水面。與萬億級投資空間截然不同的是,日漸凸顯的消納困境正不斷蠶食這一萬億市場。在電力過剩的情況下,如何消化成了“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的首要發展命題。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已成為可再生能源市場的世界領頭羊。”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總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然而,與不斷增加的裝機總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新能源輸送消納難題至今未解,近兩年反而更加惡化。輿論認為,新能源產業“邊棄邊建”的怪圈,源于龐大的投資在廣袤的原野里曬太陽。
當前全國各地不斷出現棄風、棄光和棄水電事件,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部分地區新能源產業的尷尬。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全國棄風棄光棄水電量達到980億千瓦時,超過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僅在2016年上半年,全國棄風電量326億千瓦時,棄光電量37億千瓦時。
作為中國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數據顯示,中國風電在2005—2015年的短短十年里,累計裝機容量增長就已遠超140GW。但與大量新增風電裝機截然不同的,是不斷的棄風限電困境。源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2015年,棄風電量累計近千億千瓦時,而這一數字意味著三峽、葛洲壩兩大水電站2015全年的發電量。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2015年的棄風電量合計約350億千瓦時,直接經濟損失約180億元,這意味著全年的棄風損失幾乎抵消了2015年全年風電新增裝機的社會經濟效益。以三北地區為例,目前甘肅和吉林的風電裝機容量都在3000萬千瓦以上,但是本省的消納能力卻只有幾百萬千瓦。
棄風的同時,棄光也在不斷刷新歷史紀錄。2016年上半年,西部五省區棄光率為19.7%,其中新疆棄光率為32.4%,甘肅棄光率為32.1%。而除了已并網的裝機閑置嚴重外,還有一些已經建成卻無法并網的裝機,正在戈壁灘上曬太陽。國電集團副總經理謝長軍對此指出,在宏觀經濟增速整體放緩、全國電力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新能源消納困境正逐漸暴露:棄水、棄風問題在短期內很難破解,且有進一步惡化之勢。而在與傳統能源爭奪市場份額的同時,新能源電力裝機過剩的痛點也隨之浮出水面。
在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鳴看來,新能源產業日漸凸顯的消納困境,一定程度上源自我國尚待完善的基建工程。具體而言,據《了望》報道,中國資源集中的地方基本都遠離負荷中心,當地市場難以消納大量的電力資源,因而對跨區域輸電、遠距離輸電等電網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矛盾的是,在大范圍支持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對配套的電網建設支持卻較少。
另一個掣肘的因素是,電網發展滯后,跨省、跨區通道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清潔能源消納的剛性約束。眾所周知,清潔能源資源最為集中的內蒙古、甘肅、河北、新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恰好也是熱電聯產火電機組比重最大的地區。新能源增速太快、通道建設與電源建設不匹配、電網送出能力有限等問題亦造成了我國新能源長期存在曬太陽的尷尬困境。
而在電力市場不增反減的時代背景下,各省市首先確保消納本區域內的電力電量,誰又給外省電力讓出市場份額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有效的措施是對各省的新能源消納實行配額制,但是目前仍然處在探討當中,各省間在配額交易上的成本也很高。而在業界看來,當新能源“村村冒煙”的時候,就預示著這個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
- 閱讀上文 >> 世界首臺風機復合筒型基礎完成海上安裝
- 閱讀下文 >> 新能源:不再糾結